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6页(1274字)

(Lateolabrax japonicus)为鲈形目,鮨科,鲈属中我国唯一的一个种,又名寨花、花鲈、板鲈、牙鲈等,系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由于其肉鲜味美,深得人们喜爱。是港塭、池塘以及网箱养鱼的重要对象。

(一)形态特征和分布 鲈鱼体延长,稍侧扁。下颌稍长于上颌。背鳍2个,基部相连。第一背鳍硬棘12;第二背鳍硬棘1,软条13。臀鳍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体上部灰绿色,下部灰白色,体侧及背鳍棘部散布有黑色(或灰色)斑点(图1-3)。

图1-3 鲈鱼

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黄渤海、东海、南海、台湾及朝鲜、日本沿海均有出产。

(二)生活习性 鲈鱼为近岸浅海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冬季栖息于水深10~14米处。春季栖息于8~9米处,夏末秋初,活跃于河口附近。其耐盐范围广,可以生活在盐度为34的海水中,也可以溯河而游向半咸水和淡水处。鲈鱼较耐低温,其适温范围一般在3~34.5℃之间,快速生长期为16~27℃,3℃以下停止摄食和生长,-1℃则易冻死。

鲈鱼为肉食性鱼类,其摄食种类随发育阶段、季节、栖息环境的变动而变化。以北方港湾内鲈鱼的食饵变化为例:5月以前的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和糠虾,6、7月则以糠虾和蟹幼体为主,并开始摄食白虾,对虾苗和小型鰕鱼类。8、9月以白虾、对虾和鰕虎鱼为主,10月可捕食梭鱼和斑鰶等,11月以小型鳃虎鱼为主,成鱼以小鱼和虾类为主。在长江口水域,鲈鱼的食物种类有鲚、鲻、梭、鰕虎鱼、舌鳎、日本沼虾和小蟹等。

鲈鱼的日摄食量可达体重的10.3%,最高达12%,最低也在5%以上。

(三)生长 鲈鱼生长迅速,在山东南部近岸海区,4月初见苗时仅为1~2厘米左右的小稚鱼,到11月平均体长已达20.6厘米,体重达175.4克。港养中生长快的个体在10月可达450克。鲈鱼体长的增长以前3年最快,每年可净增10厘米以上。7龄以上才显着减慢。体重从1龄后开始迅速增长,每年约增重500~900克,7龄后才显着减慢。鲈鱼的寿命为10龄或更长。

(四)繁殖 雌鱼3龄,雄鱼2龄性成熟。在靠近外海的岩礁处产卵。每年产卵一次,怀卵量一般为30万~200万粒之间。产卵期因地而异。渤海和北黄海为9~11月份,黄海中部为10~11月,长江口及浙江沿海为11月~翌年1月。产卵水温14~22℃。产卵盐度较广,不仅在盐度为18~19左右的河口半咸水域,也可在盐度为31.5~33的高盐海区产卵繁殖。卵子浮性,卵径1.35~1.44毫米。在水温15℃时,4天即孵出仔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