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栖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19页(10622字)
(一)泥蚶的半人工采苗 目前泥蚶养殖用苗种,绝大部分仍依靠采集自然发生的蚶苗。所谓半人工采苗,就是用人工的方法采集当年自然发生的蚶苗(壳长1~5毫米),经蚶苗暂养再进行播苗或出售;同时,为提高自然苗的产量,采取必要的蚶苗增殖措施,稳定、保护蚶苗资源。
山东的乳山,浙江的乐清,福建的诏安、云霄,广东的潮汕、惠阳、海丰等地,都曾是蚶苗的主要产地。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蚶苗资源量急剧下降,有的海区甚至绝产。因此,蚶苗的增殖保护就更加重要了。
1.蚶苗的附着习性与分布特点 泥蚶成贝虽然是埋栖生活,但从受精卵发育到稚贝仍要经过一段浮游和附着生活阶段,一般产卵后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浮游幼虫阶段,壳长175微米左右时即可转入底栖生活,刚附着的稚贝在滩面上匍匐,进而用足丝附着在滩表面的泥砂颗粒上,以后随着个体不断生长发育,而潜入表层下1~2厘米的泥中生活。一般在产卵1个月以后,可以在滩面上出现壳长1毫米左右的蚶苗。
(1)蚶苗分布的海区 凡是有泥蚶自然分布的海区,都能采到蚶苗。一般在滩涂平坦,风浪小,潮流较缓且以来复流为主,有一定淡水注入,底质稳定的内湾,适合蚶苗的附着和生活。而流急浪大,底质不稳定,有工业污染的海区,则没有蚶苗附着。此外,滩面的坡度对附苗也有一定影响,坡度较大的滩面附苗少,而平坦的滩面附苗量较大。
(2)蚶苗分布的潮区 蚶苗的分布与潮区有密切的关系,在潮间带与潮下带浅滩均有蚶苗附着,但主要集中在低潮线以上至中潮区的中部,低潮区又比中潮区多,高潮区最少。
(3)蚶苗分布的底质条件 蚶苗自然生活主要分布在软泥或细砂的底质,底质中粉砂与细砂的含量越大,则蚶苗的数量越多。底质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与泥蚶变态幼虫大小相仿的、直径在190微米以下的颗粒占25%~95%的滩面上均有蚶苗分布,而以占65%~85%之间的滩面,附苗量最多。
(4)蚶苗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 蚶苗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0~35℃,生长的适宜水温是23~28℃,在此条件下,平均月增长可达1.2~1.4毫米。室内观察,当水温40℃时,蚶苗生活不正常,张壳触之久不闭壳,闭壳后立即又张开;水温41~42℃时,蚶苗开闭壳频繁;水温43℃时,5分钟内即死亡。自然滩上水温低于4℃时,蚶苗埋潜能力减弱,往往露在滩面上而大量死亡。
蚶苗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是17~29,对其生长最适宜的盐度是21~25。室内观察,当盐度3.87时,壳长1毫米的蚶苗经56小时后死亡;盐度超过33,蚶苗生活不正常;盐度39时,经47小时后,壳长5毫米以下的蚶苗全部死亡。自然苗场的盐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蚶苗大量死亡。如山东乳山湾1985年8月受台风影响,连降暴雨两天,海水盐度持续在8左右,当时正值蚶苗附着变态之际,结果导致蚶苗大量死亡,当年附苗量比前一年减少约80%。再如广东惠阳大州港,近年来由于淡水注入量减少,盐度高达31以上,蚶苗几乎绝产。
2.采集自然苗的方法
(1)采苗期 由于泥蚶的繁殖期随地区而不同,所以各地的采苗期也有差异。山东和浙江的采苗期为9~10月,福建为10~12月,广东沿海主要采苗时间为10~12月,有些地区延迟到翌年4月初。因山东、浙江8月份,福建9月份时蚶苗很小,爬行能力弱,此时下滩采苗往往把蚶苗踩入泥中而窒息死亡,据实验每下滩一次,蚶苗损失可达7%~10%。当蚶苗长到3毫米以上时,爬行能力明显增强,此时下滩采苗,即使被踩入泥中,多数也能重新爬上滩面,蚶苗损失小于3%。
(2)探苗 探苗是在采苗前为查明滩面上蚶苗的分布、密度及个体大小,以便确定具体采苗时间、地点及合理组织生产的一项措施。
探苗时首先在滩面上从低潮区至高潮区依次选择取样点,纵向以附近的制高点作为基准,标杆定位,绳尺测距,每隔50米或100米为一站(主要根据潮区长短决定);横向每站至少取3个点,各点问的距离依潮区宽度而定,一般为50米或100米。选择好取样点以后,就可以进行取样了。取样时将20厘米×20厘米的正方形铁制取样框放在滩面上,用塑料板或竹刮板轻轻将框内表层下3~5毫米的含有蚶苗的泥砂刮起,分别放入网袋内,并做好标记,一般每个取样点至少取2个样品,以减小样品误差。
样品取回后,将含有蚶苗的采样袋用海水冲洗掉软泥,晾干后分别倒入表面皿中,用手持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观察,从砂粒中拣出蚶苗,并计数,用游标卡尺测量壳长并记录数据等,最后根据各取样点的采样数据,计算出单位面积的附苗量以及探苗区域内的附苗量。一般生产上要求附苗量达到100个/米2以上,才有采苗价值。苗情好的年份,附苗量可达3000~4000个/米2。根据蚶苗的分布区域、数量,可确定具体的采苗地点并合理组织生产规模;根据蚶苗的大小,可确定采苗的具体时间,若蚶苗个体较小,可推迟采苗时间。
另外,在样品处理分拣蚶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将蚶苗与其他滩涂贝类苗区别开来。一般壳长2~3毫米左右的贝苗,根据其外形特征即可辨认。泥蚶苗放射肋明显;菲律宾蛤仔苗呈棕灰白色,韧带明显;青蛤苗呈灰白色,韧带可见,壳顶附近颜色灰暗;四角蛤蜊苗呈棕灰色,壳顶较明显;文蛤苗壳顶较尖,略可贝壳顶处有几条褐色斑纹;渤海鸭嘴蛤苗呈灰白色,外形接近其成体,有别于上述几种;寻氏肌蛤苗呈褐色,壳顶偏向前方。
(3)采苗方法 目前采集泥蚶自然苗的方法还是手工操作。可根据蚶苗的个体大小和附苗场地潮区的高低,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干潮刮苗法适合在高、中潮区采集个体较小的蚶苗。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退潮时用刮板将表层下3~5毫米的泥砂连同蚶苗刮入孔径为0.5~1毫米的采苗网袋中,经常甩动网袋,使泥浆漏出,通常是在潮水刚退或边退边刮苗,效果较好,因此时滩面上保留着较多海水,便于把泥浆甩掉,刮至1/4~1/3袋时,将苗洗净倒入筐中。
浅水推苗法是在半潮时,用手推网在水中随潮水涨退推进,边推边抖去浮泥,将苗推入网中。
深水拖苗法是在涨潮后或低潮区附近因水深不能下水时,用船拖网拉苗。但应提前在采苗区域内插好标志,每次拖网避免重复。此法不适于采集个体很小的蚶苗。
上述几种方法也可结合作业,即退潮用刮苗法,半潮用推苗法,满潮用拖苗法,这样可延长采苗的作业时间,提高采苗效率。
无论哪一种采苗方法,采到的蚶苗应立即进行清洗。清洗的方法是在大容器中盛入1/2~1/3的海水,将筐中的蚶苗倒在筛子里放入水中筛洗,大型杂质、砂粒及碎贝壳留在筛的上面倒掉,其他杂质与蚶苗可反复淘洗几次即可基本洗净。蚶苗采集、清洗后要在当潮或隔潮(一般离水不超过24小时)就进行暂养,而不宜久放。
(4)蚶苗的计数 刚采到的蚶苗较小,含有杂质也较多,一般采用容量法或重量法计数推算。
容量计数法是把蚶苗放入容器中计数。先用一个较大的容器,将带有杂质的蚶苗平均分成若干堆,任意取其中一堆,再用较小的容器分成若干堆。以此继续均分,至最小的容器分完后,取其中一堆计数。最后将计数得到的蚶苗粒数由后至先依次乘以每次均分的堆数,即得出蚶苗总数。
重量计数法是将蚶苗称重计数。先从不同位置等量取样,倒在一起搅拌均匀,再取其中一部分称重并计数,求出每千克粒数。最后根据蚶苗总重量即可算出蚶苗总数。此法较方便,也可缩短蚶苗露空时间。
3.蚶苗的暂养与运输
(1)蚶苗暂养 刚采到的蚶苗多数只有1~3毫米大小,此时体质脆弱,不适于长途运输,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养才能进行播苗或出售。暂养可集中数量较多的蚶苗,提高运输和播苗时的成活率。
暂养场要选择底质较软,泥深20厘米左右,海水盐度在21~26之间,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敌害生物少,无工业污染的海区。暂养前要做好场地的整理工作,进行清场、整平,四周插上标记。播苗时应带水播苗,放苗量1.5亿~7.5亿粒/公顷。暂养期间的管理工作与蚶种培育阶段相同。
(2)蚶苗的运输 经过暂养的蚶苗要运至养殖区。近距离可用车运,将蚶苗装入麻袋,每袋25千克;远距离可用船运,离舱底约50厘米处铺上木板,然后放3~5层装有蚶苗的竹筐,筐与筐不要互相挤压。运输途中应注意空气流通,防雨淋,防日晒,还应避免风吹干燥,若长距离运输时间超过12小时,途中应经常向蚶苗喷淋少量海水,以保持湿润。蚶苗露空能力因气候环境和个体大小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应在1~2天内运到播完。
4.提高自然苗产量的措施 提高自然苗产量就是利用产苗海区良好的自然条件,通过采取某些必要的措施,增殖蚶苗,以形成比较稳定的苗场,为养殖生产提供更多的苗种。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解决泥蚶苗种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条:
(1)留有充足的亲贝资源 通过移养或轮放、轮捕、捕大留小等方法,保证苗场的海湾内留有充足数量的亲贝,因为在苗场形成过程中,亲贝的数量、质量及其繁殖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变态幼虫的数量及其集中程度,往往同亲贝的数量、质量成正比。因此,应合理采捕并留养充足的亲贝。如福建云霄蚶苗增殖基地,内湾面积约1300公顷,每年留养亲贝数量为500~1500吨,平均375~1125千克/公顷以上。在亲贝资源减少的海区,可以从外地引进移养,放养海区应选择在内湾的底部,附苗区附近的中、低潮区。
(2)作好附苗预报 在泥蚶繁殖季节,经常检查亲蚶性腺发育及消长情况,掌握当地海区亲蚶大批排放精卵的时间,然后再根据幼虫浮游习性及稚贝附着习性,推算出稚贝在滩面上附着(北方称落滩,南方称进埕)的时间,以便提前整滩或平畦。泥蚶产卵后,在水温25~30℃的条件下,浮游幼虫在自然海区约经15天生长发育便附着变态。但此时,在潮间带很难找到附着稚贝,即使发现也极不稳定,具有明显的移动性。经1个月左右落滩(进埕)附着,才能在中、低潮区交界处及低潮区检查到大量壳长0.8~1毫米的稚贝。此后,稚贝比较稳定地在滩面上营底栖生活。因此,落滩(进埕)附着时间是进行整滩或平畦的重要依据。
(3)创造蚶苗附着的良好环境 在原有的采苗场,通过采取一些人为措施,如改良底质,整滩平畦等,从而提高蚶苗的附着量。采用的具体方法各地不尽相同,山东称整滩附苗;浙江称整埕附苗;福建、广东称围埕平畦采苗,但它们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
山东整滩附苗的具体作法有蓄水投砂、整滩投砂、整滩踩脚窝等。蓄水投砂就是在滩上筑一道蓄水坝,涨潮时能纳入海水,并同时在滩面上投放厚3~5毫米的砂粒。投砂前应分析底质,投砂后应使直径190~250微米的砂粒含量占30%左右为宜。这种方法由于适时蓄水,不至于使匍匐幼虫随退潮的水流流失掉,而投砂为稚贝提供了充分的附着基质。据山东省乳山实验结果,用这种方法可比原滩附苗量提高产量30%~142%。整滩投砂就是用大刮板或推板将滩面整平,并分成若干小块,在周围挖上深20厘米左右的进排水沟,然后在滩面上投3~5毫米厚的砂。整滩踩脚窝是在整平滩面的基础上,每隔15~20厘米踩一脚窝,其作用在于蓄水和疏松底质。整滩投砂、整滩踩脚窝可比自然滩提高附苗量30%~50%。
浙江的整埕附苗是对附苗区的滩涂进行翻松、整平,使苗埕保持湿润平坦,以利于蚶苗附着。
福建、广东的围埕与平畦采苗是先把苗埕分区,周围用树枝密插,或筑高0.5米、宽0.8米的土堤,将苗埕围起来。每区面积以管理方便及地形而定,一般为3~6公顷,大者也有10~20公顷的。区内分为若干块面积约为0.3公顷(长100米、宽33米,或长200米、宽16~17米)的长方形畦。畦面低洼处填平,修成拱形斜面,畦间留一小沟做为排水和通道用。然后根据附苗预报,在蚶苗进埕附着前2~3天进行平畦,即用钉耙疏松畦面,再用压板推平,这样可以提高蚶苗附着量。
(4)加强管理 对附苗区的滩涂应划分管理范围,专人负责管理。泥蚶繁殖季节应严禁采捕亲蚶;附苗后要天天巡回检查,防止人为践踏,船只压损,鸭群糟蹋等;禁止向滩面排放工业污水及废柴油等;禁止施用各种农药毒杀滩涂上的蟹、鱼等;还应经常驱赶水鸟、水鸭等敌害生物;并定期检查蚶苗的生长情况。
(二)缢蛏的半人工采苗
1.采苗场的条件
(1)海区 以内湾为宜。内湾多为来复流,浮游幼虫不易随流漂失。湾内风浪小,有利于幼虫下降到底部附着。
(2)潮区 一般以中、高潮区为宜。地势要平坦,尤其以小潮满潮时水深2~3米、退潮时干露3~5小时的滩涂最为适宜。
(3)底质 蛏苗是先用足丝附着,然后再用足钻穴埋晒。因此,过稀的泥浆,足丝附着不牢;过硬的泥质又不易钻土。以泥砂底或粉砂与泥混合的底质为宜。这样的底质,即适合附着,又适于其钻穴生活。有些海区蛏苗资源丰富,但底质不适宜,经人工改良底质后,也能成为采苗场。
(4)潮流 潮流要畅通,但流速不宜过大,这样既能带来大量幼虫,又利于其附着生长。一般流速以每秒20~30厘米为宜,最大不能超过每秒50厘米。
(5)盐度 有适量淡水流入、盐度7~26的海区为宜。
2.苗埕的修建 采苗场选好后,还要进行修建,使苗埕适合蛏苗的附着和生长。苗埕的形式,各地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蛏苗坪 蛏苗坪建造在风浪小的海区,构筑简便,它是在埕地周围,挖宽30~40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水沟,整成一畦畦的苗埕。埕面宽度根据底质软硬而定,软者3~5米,硬的可以稍宽些,有达到10米左右的,埕地的长度根据地形而定,大多在10米以上,这样的苗埕连成一片,称为蛏苗坪。
(2)蛏苗窝 在风浪较大或潮区较高的场所,苗埕的修建是采用挖下埕土,四周筑堤,只留水口,以减少风浪的袭击和降低埕地的位置。因其形状下凹如窝,称为蛏苗窝。
(3)蛏苗畦 在风浪不大的海区,挖起埕土,堆积在苗埕两侧的上方,形成三面围提的蛏苗畦。根据风浪大小、底质软硬决定蛏苗畦两侧提的大小和高低,一般堤坝高1米、下底宽2米左右、上部宽0.5~1米,畦面宽度约5米,长度不等,一般为100~200米左右。畦与畦并排以堤坝相隔。
以上三种类型的蛏苗埕各有特点:蛏苗坪无需筑堤,花费工时少,又可以充分利用滩涂,但应具备风浪小的条件。蛏苗窝花费工时多,土地利用率低,但在风浪较大、潮区较高处修建蛏苗窝,可使蛏苗附着生长。蛏苗畦在土地利用率和花费工时方面,都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普遍采用的苗埕类型。
3.整埕附苗 整埕是保证缢蛏苗附着的关键,它包括翻埕、耙埕和平畦。
(1)翻埕 埕面表层的淤泥不适于蛏苗附着,因此,整埕时首先要翻锄苗埕上的表层泥土,其深度一般为10~30厘米,使埕土中的腐殖质氧化消失,然后将埕土整平成畦。
(2)耙埕 蛏苗埕翻锄后,再用铁耙把成团的泥土捣碎耙细,同时在苗埕周围疏通水沟,把埕地整成拱形,以便平畦。
(3)平畦 就是把苗埕表面压平抹光,其方法是用“泥马”或“T”形木耙,在整好耙细的苗埕上压实、抹光,使埕土稳定、埕面光滑,适于蛏苗附着生长。根据蛏苗喜欢附着在新土上的习性,平畦应在蛏苗即将附着时进行,如果平畦过早,埕地经日晒、雨淋后底质变硬,不利于蛏苗附着生长,太迟则误过附苗期。实践证明,在蛏苗附着前1~2天平畦,效果最好,平畦离附苗时间越长,蛏苗附着量越少。
生产上要想把握好平畦的时机,就必须依靠平畦预报。
4.平畦预报 平畦预报是缢蛏半人工采苗生产的一个关键。它是根据缢蛏的繁殖和幼虫的附着习性,对蛏苗附着的时间作出预报,以便及时平畦,从而增加蛏苗的附着量。
(1)平畦预报的依据 观察缢蛏内脏团的表面,可判断其性腺成熟情况及是否已排放精卵,如果内脏团肥满,说明性腺发育成熟;如果内脏团突然消瘦,说明已排放精、卵。根据从排放精卵到幼虫附着的时间,结合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就可以预报平畦的时间。进一步,还可用浮游生物网定时拖取浮游幼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幼虫发育状况和数量,可以更准确地预报幼虫附着时间、估测附苗量,作出平畦预报。
(2)平畦预报的方法 在缢蛏的繁殖季节,每天定点取30~50个亲蛏测定出肉率、肥满度,当出肉率或肥满度突然下降,说明缢蛏已产卵了。从缢蛏产卵的次日起,每天定点、定水量拖取预报海区的缢蛏浮游幼虫,观察幼虫发育状况并测量其大小及数量的变化,从而预报蛏苗附着的确切时间。
平畦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两种。长期预报是发现首批亲蛏产卵时,对以后几批的平畦时间所作出的预报。短期预报是在每次产卵后所发出的平畦预报。
5.附苗期的管理 蛏苗附着后需经过3~4个月的生长,壳长达到1.5厘米时才能收苗,附苗期间的管理对蛏苗的丰欠也至关重要,主要工作如下:
(1)经常疏通苗埕水沟,保持水流畅通,填补埕面凹陷并抹平,避免积水,如发现围堤被风浪冲击损坏,要及时修补。
(2)“蛏苗畦”的苗埕,每半个月要整理一次,疏通水沟,并用木耙细心抹平埕面。“冬至”后蛏苗已长大,钻土较深,水沟要适当填浅,提高苗埕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蛏苗生长。
(3)砂质的“蛏苗窝”苗埕,在“冬至”前后蛏苗逐渐长大,钻土的深度增加,要堵塞苗埕入口,蓄水护苗。蓄水能加速软泥沉淀,加厚土层,满足蛏苗潜钻生活,否则会使蛏苗随水逃逸,但此法不适用于软泥底的苗埕。
(4)如遇旱天,海水盐度过高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在满潮时开闸排放淡水调节盐度,以利蛏苗生长。
(5)注意防除敌害,蛏苗的主要敌害生物有中华蜾蠃蜚、玉螺、水鸭等。受虾虱危害的苗埕,用烟屑泡水泼洒,每500克烟屑加水20~25千克,在苗埕露出后泼洒。玉螺的习性是怕光,多在夜间或阴天出穴活动,宜在早、晚退潮后进行捕捉,并经常拣除玉螺的卵块。水鸭多在退潮或海水刚淹没苗埕时成群进埕吞食蛏苗,危害严重,要经常下海驱赶和捕捉。
6.收苗
(1)收苗时间 收苗时间主要取决于蛏苗的生长情况。在潮区较低、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苗埕,蛏苗生长快,收苗时间可以提前。收苗季节,在福建一般从11月至翌年3月,主要是在1~2月份,每月收两次,均在大潮期间进行。
(2)收苗方法
①筛洗 在平潮时,用锄把埕地上的苗连泥挖起,堆在埕地中央,潮水上涨后,蛏苗由于索饵而往上升,会集中于表层。这样垒一次,蛏苗的密度便增加一些。一般经3次垒土后,再在苗堆旁边挖一水坑蓄水,把集中在苗埕表面的蛏苗,连泥挖起,放在苗筛中,在水坑中洗去泥土,便可得到蛏苗。
②锄苗 将苗埕的水口堵住或筑一小堤,在埕内蓄水。然后用锄将埕土带苗翻起,把泥土搅拌成泥浆。由于比重不同,蛏苗会浮在泥浆上面,接着用网把蛏苗捞起,洗去泥浆便得蛏苗。
③荡洗 荡洗吸取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先进行垒土,然后把集中在埕中央表层的蛏苗推到旁边挖好的水坑中,搅拌成泥浆,待蛏苗上升后,用网捞起蛏苗,洗净即可。
(三)蛤仔的半人工采苗
1.采苗场的选择 在自然海区中,蛤仔的稚贝大多数生活在风平浪静,潮流畅通,砂泥底质(含砂量70%~80%,泥占20%~30%)的内湾中、低潮区。如有适量淡水注入,海水盐度在19~26,更适宜采苗。此外,采苗场还应有数量充足的亲贝。
2.筑堤与整滩
(1)堤坝的建造 为防止洪水冲刷,在附苗前应筑堤防洪,堤坝分为外堤和内堤,外堤挡洪水急流,堤要高大坚固,采用松木打桩,垒以石块,一般外堤底宽1~1.5米,底高0.6~1米。外堤应顺水流建筑,减少洪水冲击压力。内堤一般宽30~40厘米,内堤与外堤多成垂直,把大片滩面分隔成若干小块。如果无洪水威胁,则无需筑堤。
(2)整滩附苗 筑好堤坝之后,应进行整滩,先拣去石块和较大的贝壳,再填平沟壑,然后耙松整平滩面,以利附苗,在底质软或潮流较大的滩面,可改良底质,插竹档流,提高蛤苗附着量。南方在附苗季节,经筑堤防洪和整滩之后,生产稳定,蛤苗附着量一般都在1万粒/米2,最高达5万粒/米2。底质软的海区,可适量加砂改良底质。
3.管理 加强管理是提高蛤仔采苗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可因地制宜进行管理。主要管理措施有防洪、防暑、防冻、防人为践踏、防敌害,以及勤巡滩、勤查苗、勤修堤、勤清沟、勤除害。
4.采苗方法 蛤苗附着后经5~6个月的生长,壳长达5毫米以上时,即可采集收苗。采苗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5月。采集蛤苗,有干潮采苗、浅水采苗和深水采苗三种方法。
(1)干潮采苗法 采用筛洗或锄洗的方法。筛洗是把滩面划成一畦一畦,畦宽5米左右,长短不等,依地形而定。退潮时用蛤耙将蛤苗连同泥砂从畦两侧推向中央。如果蛤苗潜土较深,则用手耙,如此连续进行两潮,把蛤苗集中于畦中央宽约1.5米的面积上。涨潮时,蛤苗索饵往上爬,成倍密集于滩的表面,这一集苗的方法群众称之为“叠土”或“推堆”。在完成叠土的同时,在畦边开一长3米、宽2米、深20厘米的水坑,次日退潮后下滩,把集中在畦中央的蛤苗连泥带砂挖起,放在苗筛上,在水坑中洗去泥砂,便得到蛤苗。
锄洗是用四齿耙把滩上的蛤苗翻起,拌成泥浆,待蛤苗上升到泥浆表层后,用荡板把苗集中,用筛子洗去泥砂即可。
(2)浅水采苗法 干潮时将滩面分为长宽各8米的小块,然后用蛤耙把滩四周的苗连同砂土往中间堆成一直径6米左右的圆形苗堆。隔潮把滩中央的蛤苗用蛤耙摊开一个直径3米左右,深为3厘米的空地,南方俗称“撑池”。到下一潮退潮时,把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成一堆,然后即可乘船下滩洗苗。当水较深时,采苗者在苗堆四周,用脚击水,在表层索饵的蛤苗,被脚激起的水流推向中央集成堆,然后将苗装入竹萁中洗净,装船即可。
(3)深水采苗法 采苗时驾船到采苗区,用采苗网拖捞。先选定位置下锚,然后放长锚绳,使船随流后退至距锚约30~50米处停下,此时放下采苗网,拉着锚绳使船前进拖捞蛤苗,如此反复进行,将蛤苗刮入采苗网中。再将泥砂洗净,即获得蛤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