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着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11页(6323字)

我国牡蛎的自然苗源比较丰富,许多海区通过采集自然苗就可满足生产需要所以牡蛎的半人工采苗仍是当前苗种来源的重要途径。牡蛎的半人工采苗,根据采苗场地和采苗器材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滩采苗和深水采苗。浅滩采苗是指用石块、条石或水泥棒等在潮间带附近进行采苗。深水采苗是指在低潮线以下至水深10米左右的海区,在棚架、浮筏或延绳式筏架上垂挂贝壳串等采苗器,进行采苗。无论哪一种方式采苗,都应首先选择适宜的采苗场,并通过采苗预报确定采苗期,同时制备采苗器材,投放到采苗场地进行采苗。

(一)采苗场的条件 牡蛎繁殖、发生的规律和幼虫的浮游、附着、固着习性,是选择采苗场的主要依据。如果场地选择不当,蛎苗固着数量少、质量差,甚至采不到苗而贻误生产,或在采苗后由于环境不适而引起蛎苗的大量死亡。因此,采苗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1.海湾环境 近江牡蛎、长牡蛎的采苗场一般是在河口附近的内湾性海区;大连湾牡蛎的采苗场则多在远离河口的滩涂。海区要潮流畅通,风平浪静,附近有天然生长的牡蛎。海湾地形以喇叭形或布袋形为宜,因为喇叭形内湾缓冲能力强,不论上游河槽的洪峰期或转向枯水期,由于流量变化而引起的采苗场盐度变化较缓慢,湾内苗种易大量集中、密度大,但苗峰高低变化幅度较大。

2.底质和潮流 采苗场的底质主要应适合采苗器的设置,一般以砂泥底为宜。底质太软对浅滩采苗操作不便,而且容易将采苗器和蛎苗埋没。插竹采苗养殖的以软泥底为宜,投石采苗养殖的以较硬的砂泥底或泥砂底为宜,筏式采苗养殖的则较少受底质的限制。

潮流畅通有利于牡蛎浮游幼虫的集中,特别是河口水网地带许多大小港叉、河渠的汇流形成许多环流,可使随潮流流出的牡蛎幼虫又随潮流返回,为大规模采苗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涡流的地方,对蛎苗的群聚更为有利。但流速不宜过大,以每秒40~60厘米为宜,否则易冲倒采苗器。此外,畅通的潮流还可带来大量饵料生物,有利于蛎苗的生长。

3.水深 要根据牡蛎的生态习性以及采苗器的不同要求而定,充分利用采苗场的生产力。浅滩采苗,在潮间带的中、低潮区附近至水深0.4米的浅水层,采苗效果较好。潮差大的采苗场地,以大潮期间每天露空时间不超过4小时为宜,以免蛎苗固着后因曝晒死亡。水深2~10米的海区,适合棚架式、桩式、筏式或延绳式垂下采苗及养殖。

4.温度与盐度 采苗期间,采苗场的水温变化不宜过大,一般水温上升到高温稳定期时采苗效果好,其变化范围在22~31.5℃之间。如果水温过高,蛎苗壳厚,个体小;水温过低,蛎苗不易固着。

盐度变化直接影响着蛎苗的固着。一般近江牡蛎和长牡蛎适宜海水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采苗时的适宜盐度范围为3.87~16.5,大连湾牡蛎适宜远离河口的、盐度较高的海区,采苗时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3~28,褶牡蛎则介于二者之间。牡蛎幼虫附着变态时的水层与盐度有很大关系。降雨量少,海水盐度偏高时,附苗层趋向于水体表层;降雨量多,海水盐度偏低时,附苗层移向水体底层。

此外,选择采苗场时还应考虑海区附近不应有工业废水的污染等。

(二)采苗期 由于牡蛎繁殖季节较长,而且生殖细胞是分批成熟和排放的,所以从牡蛎排放后就可以采苗。但由于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变化,以及蛎苗的固着密度要达到生产上的要求。因此,只选择每年的繁殖盛期作为生产上的采苗期。各种牡蛎的采苗期长短不一,通常是1~4个月,也有跨季节的两茬苗。但由于各海区的环境不同,采苗期往往集中在1~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一般是该海区全年内盐度最低、水温最高的季节。

近江牡蛎在南海虽然全年都能采苗,但由于海况条件的变化,只是在每年6~8月间进行生产性采苗,在这段时间内蛎苗可以达到一定的固着密度,用于生产。近江牡蛎采苗时的适宜水温为20~30℃。褶牡蛎繁殖时间长,在山东沿海7~8月为繁殖盛期,此时水温为21~27℃。在福建沿海褶牡蛎的繁殖期更长,在福建北部每年有春、秋两次繁殖盛期,一次是水温回升的5~6月,采“立夏苗”为主;另一次是水温逐渐下降的9月,采“白露苗”为主。在福建南部繁殖盛期是5~6月,采“立夏苗”和“小满苗”为主。大连湾牡蛎在辽宁的繁殖期是6~9月,繁殖盛期为7~8月,采苗时间多在7月中旬~8月中旬,采苗时的适宜水温为20~26℃。

牡蛎采苗期的季节性很强,如果失去时机就会影响到整个生产。采苗器投放过早,藤壶等生物就会大量附着占据采苗器或粘附上浮泥而使牡蛎幼虫无法固着;但如果采苗器投放过晚,就采不到早期苗或错过时机影响采苗效果。因此,掌握采苗期是至关重要的,而具体的采苗时间必须根据采苗预报来确定。

(三)采苗预报 牡蛎的采苗时机随种类和海区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在生产上为准确掌握当年某一海区的采苗时间,必须进行采苗预报。采苗预报就是根据牡蛎亲贝的繁殖特点和性腺的发育情况,海区中牡蛎幼虫的生长发育情况,数量变动与分布特点以及水温、盐度等海况因子的变化趋势,预测幼虫附着高峰期,以确定投放采苗器的时间。现将采苗预报方法介绍如下。

1.采集分析牡蛎浮游幼虫预报法 这种方法是牡蛎亲贝排放精卵后,通过采集海区中的牡蛎浮游幼虫,分析幼虫生长及其数量变化情况进行预报的。首先,在牡蛎繁殖盛期之前,每天定点取20~30个亲贝进行性腺检查。如果乳白色的生殖腺全部遮盖了消化腺,外观丰满,轻轻挤压腹嵴后方,从泄殖孔处流出精液或卵。镜检精子活泼、卵子呈圆球形或椭圆球形,说明性腺已经成熟。如果发现性腺由丰满而突然变瘦,呈半透明状或显出消瘦的生殖管网络,则说明牡蛎已产卵或排精。

牡蛎浮游幼虫的采集,通常在亲贝产卵之后5~6天开始。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水域,用浮游生物网,每隔1~2天进行一次拖网取样,分别拖取上、中、下层水中一定数量的样品,经福尔林固定、浓缩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记录牡蛎各发育阶段浮游幼虫的个数,最后换算成单位水体中的幼虫数量。在一般情况下,牡蛎壳顶后期幼虫数量达25~60个/米3,就可基本达到生产要求;如果数量达到100~300个/米3,就可完全满足生产性采苗的需要。如果在分析样品时,壳顶后期幼虫的数量占优势,则正是投放采苗器进行采苗的有利时机,应及时发出采苗预报。

在采集分析牡蛎浮游幼虫的过程中,还会同时发现许多其他种类的浮游幼虫,这是因为在牡蛎繁殖时还有多种贝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也同时进行繁殖。正确鉴别区分牡蛎浮游幼虫与其他海洋生物的浮游幼虫,是采苗预报正确与否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牡蛎的壳顶幼虫,左壳壳顶明显突出,右壳稍比左壳小,左右两壳的大小不等是牡蛎幼虫与其他双壳类幼虫区别的主要特征。

2.累积水温预报法 累积水温是牡蛎从受精卵发育至变态附着这段时间内,采苗海区每天平均水温的累积值。试验表明,长牡蛎从受精卵发育到幼虫开始附着时的累积水温为280℃,因此可以根据牡蛎的产卵日期,预报幼虫开始附着的日期,其关系用下式表示:

式中 X——预报牡蛎幼虫附着所需天数;

280——累积水温;

T——产卵之日至第t天的累积水温;

t——第t天的水温;

W——产卵之日至第t天的经过天数。

例如,某海区的牡蛎在7月10日大量产卵,该海区7月10日至13日每天的平均水温分别是22℃、21.5℃、21℃、21.8℃,根据上式计算得出X=12天,即7月22日是幼虫附着的日期。在实际采苗预报中发现,长牡蛎的理论累积水温(280℃)有时与实际累积水温存有+25.0℃至-11.0℃的温差。因此,在实际采苗预报中应对计算值进行校正。校正的方法:在预报期内,如果日平均水温低于22℃,则实际日期应比计算值推迟1天,上例校正后为13天;如果日平均水温高于22℃,则应提前1天。

生产上进行采苗预报,往往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并用,以达到准确预报的目的。因为累积水温法只能预报幼虫开始附着的日期,而采集分析幼虫,可以预报幼虫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另外,盐度变化是诱发牡蛎大量产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一般盐度突然下降时牡蛎大量产卵,并随之出现附苗高峰。因此,盐度变化也是采苗预报的重要依据。

在上述采集分析、观测检查的基础上,将结果归纳整理,就可以编制采苗预报了。编制采苗预报时注明时间、海区,并根据牡蛎性腺发育和繁殖情况,水温、盐度变化情况,海区中牡蛎幼虫的出现数量和分布范围,并结合上一期牡蛎附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指导采苗生产。

(四)采苗器的种类和制备 适合于牡蛎的采苗器种类很多,如石块、石条、贝壳、竹子、胶带及水泥制件,可因地制宜。既要考虑材料来源方便,经济耐用,又要考虑采苗器有一定的粗糙度而且固着面积大。同时,还要根据场地的底质、海况等条件,选用不同器材,以达到提高采苗量的目的。目前生产上采用的采苗器有以下几种:

1.石类采苗器 应选用花岗岩类等质地较坚硬的块石或条石。风化石、红粉石和硫矿石等因其质地松软或含毒质,蛎苗不易固着且容易脱落,不宜采用。石块的大小视场地的底质软硬而定,一般2~4千克即可。使用过的石块,收获后清除石块上的牡蛎壳和其他附着生物,洗去污泥,经过日光曝晒,还可用作下一次采苗。条石比石块的面积大,能立体利用水体,附苗量大,但成本稍高。条石采苗器的规格一般为1.0米×0.2米×0.05米。条石采苗器,收获后除去上面的杂物,也可继续使用。

2.竹子采苗器 竹子多用直径为2~5厘米、长约1.2米的坚硬茅竹,它是南方插竹式采苗养殖的好材料,所以也称为蛎竹。竹子采苗器适宜在风平浪静、流速小、软泥底质的平坦滩涂使用,操作轻便,采苗效果较好,但不经久耐用。采苗前,先把竹子埋在潮间带泥沙中2~3个月,或长期阴干,或4~5支一束斜插在潮间带1~2个月,以除去竹酸、竹油等物质,并清除其上的杂质,从而使采苗器表面粗糙,有利于蛎苗的固着。

3.贝壳采苗器 牡蛎壳、扇贝壳等都可作为牡蛎的采苗器,它们具有取材方便,重量轻,表面粗糙易于蛎苗固着、有效面积大的特点,是目前国内外牡蛎采苗中普遍使用的采苗器材。

筏式垂下采苗与养殖时一般将贝壳制成串,称为贝壳串采苗器或养殖垂线。垂线用半碳钢线或镀锌铁丝,长度视垂吊海区的深度而定,一般2~4米。将贝壳中央钻一小孔,穿入垂线,贝壳之间用塑料管以5~10厘米的间距间隔或夹在聚乙烯绳中,即可做为垂下采苗器材。

4.水泥制件采苗器 水泥制件采苗器是浅滩采苗较为普遍使用的采苗器。它可以代替条石,不受材料来源限制,造型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而定,比较耐用,而且管理方便,蛎苗固着量大。目前生产上经常使用的有水泥棒和水泥瓦。水泥棒的规格有两种,一种是50厘米×5厘米×5厘米。另一种是80~120厘米×10厘米×10厘米,可根据场地底质和水深选用。水泥瓦的规格一般为长17~24厘米,宽14~19厘米,厚1.2~2厘米。

5.废旧胶带采苗器 废旧汽车的外轮胎、三角皮带等割制后,也可作为牡蛎的采苗器材,1吨废旧轮胎可作采苗器约2000条。胶带采苗器牢固耐用,轻便价廉,海区采苗效果好,平均每2平方厘米能固着1个蛎苗。与其他采苗器相比,操作方便,蛎苗生长快,适宜垂下采苗。

(五)场地整理与采苗器的投放

1.采苗场地的整理 在投放采苗器之前,必须对采苗场地进行整理,以提高采苗效果。浅滩采苗的场地整理因各地区环境、底质和地形等不同而不尽相同,原则上要做到有利于水流畅通,运输和管理操作方便,以及便于计算面积等。南方一般在采苗前1个月左右,先在采苗场上分幅插竹标志,在退大潮时清除滩涂上的敌害生物和杂物,然后整成若干块长条形、底面中央部隆起的拱形畦。畦的长度一般为30~50米,可从中潮区延至低潮区,为有利于潮流畅通,畦长与海岸大致成垂方向。畦的宽度根据场地条件和采苗器种类而定。用石块作采苗器的,一般畦宽约7~10米,畦间距1米左右,以便人员和运输工具来往。并为将来采苗器移位时留有余地。用条石或水泥棒作采苗器的,畦宽约10~12米,畦间距2~4米。北方的浅滩场地一般整成若干块长100米宽10米左右的长条形块,块与块之间挖一深约20~40厘米,宽50~60厘米的排水沟,使滩表面退潮后不积水。

2.采苗器的投放方法 采苗场地整理好之后,待采苗预报发布适合采苗时,即可将采苗器运到采苗场投放。浅滩采苗时一般在涨潮时将已准备好的采苗器用船运至指定区域,按照标志并根据投放数量及密度,有次序地均匀投放,以减少整理采苗器的工作量。投放条石或水泥棒时,应垂直投放,使其下水后稍能插入滩泥中,防止来不及整理时被浮泥掩埋。深水采苗时可提前设置好筏架,待接到采苗预报后,再投挂贝壳串等采苗器。

(六)采苗效果的检查 根据采苗预报并按一定的采苗方式投放采苗器之后,再过3~4天的时间就可以看出采苗效果。检查时将采苗器取出,洗去浮泥,利用阳光,肉眼就能清楚地看到蛎苗附着的情况。

在采苗过程中,也可能有藤壶附着,要注意加以区别。如果固着个体略呈圆形、色深扁平,用手摸较光滑者即是蛎苗;如果呈椭圆形、乳白色、较高、用手摸较粗糙者是藤壶苗。如果藤壶苗大量附着而蛎苗很少,应重新清理采苗器再采。如果蛎苗过密,应采取疏苗措施,方法是用蛎铲在采苗器上划几道痕,废弃部分蛎苗,以保持蛎苗的正常生长。一般以每平方厘米采苗器上的蛎苗个数,作为检查蛎苗密度的标准。如果蛎苗密度小于每平方厘米0.2个,则达不到生产要求;每平方厘米0.5~1.5个为适量;每平方厘米1.5~4个为较多;每平方厘米大于4个为过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