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炭疽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1页(1929字)
桃炭疽病是桃树重要病害之一,我国辽宁、河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产区均有分布。该病主要为害果实,特别是幼果期多雨潮湿的年份及地区,造成严重落果。
【症状】:
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染叶片和新梢。硬核前幼果染病,刚开始果面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随果实膨大病斑也扩大,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并显着凹陷。气候潮湿时在病斑上长出橘红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被害果除少数干缩残留在枝梢上外,绝大多数都在5月份脱落,发病重的落果数占全树总果数的80%以上,个别果园全部落光。果实近成熟期发病,果面症状除与上述症状相同外,其特点是果面病斑显着凹陷,表现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缩,并常常愈合成不规则大斑,最后果实软腐,多数脱落。
新梢被害后,出现暗褐色稍微凹陷的长椭圆形病斑。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可长出橘红色小粒点。病梢多向一侧弯曲,叶片萎蔫下垂纵卷成筒状,发病严重的病枝常枯死。在芽萌动至开花期间枝上病斑发展很快,当病斑环绕一圈后,其上段枝梢即枯死。因此,炭疽病严重的桃园在开花前后还会出现大批果枝陆续枯死的现象。
【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病部位所见橘红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细胞,线状,集生于分生孢子盘内,大小为17~26微米×4~5微米;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细胞,内含两个油球,大小为16~23微米×6~9微米(图3-2)。病菌发育温度为4~33℃,最适温度24~26℃;分生孢子萌发温度9~34℃,最适温度为26℃。
图3-2 桃炭疽病菌
1.分生孢子盘 2.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在树上僵果中越冬。第二年早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侵害新梢和幼果,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寄主后,菌丝先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后在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成熟后突破表皮,孢子盘外露,分生孢子被雨水飞溅或由昆虫传播引起再次侵染。该病为害时间较长,在桃的整个生长期都可侵染为害。桃树开花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成熟期,温暖、多云多雾、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管理粗放,留枝过密,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以及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都较重。
桃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一般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发病较重,晚熟品种发病较轻。早生水蜜、小林、太仓、锡蜜、六林甜桃以及黄肉罐桃5号、14号等均为易感病品种;白风、橘早生次之;岗山早生、玉露、白花等抗病力较强。
【防治方法】:
防治必须抓早,在芽萌动到开花期要及时剪去陆续出现的枯枝,同时抓紧在果实最感病的4月下旬至5月进行药剂防治。
(1)控制菌源 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树上的枯枝、僵果和地面落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芽萌动至开花前后要反复地剪除陆续出现的发病枯枝,并及时剪除以后出现的卷叶病梢及病果,防止发病部位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2)药剂防治 重点是保护幼果和消灭越冬菌源。用药时间应抓紧在雨季前和发病初期进行。芽萌动期喷1∶1∶100波尔多液,或3~4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0.3%五氯酚钠,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在春季多雨潮湿的年份或地区,落花后至5月下旬,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药,共喷3~4次,其中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两次最重要;在北方桃区,该病主要为害成熟期的果实,在采收前1~1.5个月开始喷药,共喷2~3次;药剂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30%绿得保400~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退菌特对某些品种(如蟠桃)易发生药害,可降低使用浓度到1500倍液。
(3)加强果园管理 注意果园排水,降低湿度,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料,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严重的地区可选栽岗山早生、白花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