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黄螨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26页(2270字)
【释文】:
茶黄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半跗线螨、嫩叶螨、阔体螨。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在我国华北及长江以南均有发生。过去主要为害茶树、柑橘等。近10几年来,京郊蔬菜受害日益严重,成为大棚、温室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1.寄主与为害 茶黄螨食性极杂,寄生植物很广,能为害29个科68种植物。主要为害茄子、甜椒、番茄、豇豆、菜豆、黄瓜,还可为害苦瓜、丝瓜、萝卜、蕹菜、芹菜等多种蔬菜。
茶黄螨以成、幼螨集中在植物幼嫩部位刺吸植物汁液,造成植株畸形和生长缓慢。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有油浸状或油质状光泽,叶缘向背面卷曲。受害嫩茎、嫩枝变黄褐色,扭曲畸形,茎部、果柄、萼片及果实变为黄褐色。受害的茄果脐部变黄褐色,木栓化和不同程度龟裂,裂纹可深达1厘米,如开花馒头,种子裸露,茄子味苦不能食用。甜椒受害严重的植株矮小丛生,落叶、落花、落果,形成秃尖,造成严重减产。番茄受害时叶片变窄、僵硬直立,皱缩或扭曲畸形,最后秃尖。黄瓜受害,上部叶片变小,变硬,生长点枯死,不发新叶。茶黄螨为害,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80%~100%。以上被害状常被误认为生理病害或病毒病,失去防治的有利时机。
2.形态特征 雌成螨长约0.21毫米,椭圆形,较宽阔,腹部末端平截,淡黄色至橙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螨体背部有1条纵向白带。体分节不明显,有4对足,足较短,第四对足纤细,其跗节末端有端毛和亚端毛;雄成螨长约0.19毫米,近菱形,末端为圆锥形。腹面后足体有4对刚毛,足较长而粗壮,第三、第四对足的基节相接。第四对足腿节粗壮,末端内缘有1爪状突及1根粗壮的毛,胫节和跗节愈合成胫跗节,其上有1根很长的鞭状毛,爪退化为钮扣状。
卵长约0.1毫米,椭圆形,无色透明,卵表面有纵向排列的7行白色小疣,每行6~8个。
幼螨为倒卵形,体长约0.11毫米,乳白色,头胸部和成螨相似。体背有1白色纵带,腹部明显分为3节,近若螨阶段分节逐渐消失,腹部末端呈圆锥形,具1对刚毛,有3对足。
若螨为长椭圆形,长约0.15毫米,是一个静止的生长发育阶段,首尾呈锥形,体白色不透明。
3.生活习性 茶黄螨每年发生25~30代左右。在南方以雌成螨越冬,冬季温暖地区及温室蔬菜上,可终年生长繁殖。雌成螨在土缝、蔬菜及杂草根际越冬。3~4月可在保护地蔬菜上繁殖为害。螨靠爬行、风力和人为携带、菜苗移栽扩散蔓延。开始发生时有明显点片阶段。4~5月间螨数量较少,6~10月上旬大量发生。保护地内,立冬后至12月中旬数量显着下降。北京地区保护地蔬菜茶黄螨主要在加温温室和日光温室及苗房中继续繁殖为害,春季通过菜苗移栽传播。5月上、中旬,大棚蔬菜可见到明显的被害状,5月底至6月初可出现严重受害田块。一般7~9月为盛发期。保护地秋棚蔬菜为害严重。10月以后随气温下降,数量随之减少。
茶黄螨将卵散产在蔬菜嫩叶的背面和幼嫩果实的凹陷处或幼芽上,经2~3天后孵化为幼螨。幼螨期2~3天,若螨期2~3天。成螨活泼好动,特别是雄成螨更加活跃,并有携带雌若螨向植株幼嫩部位转移的习性。雌螨寿命10~20天;产卵前期为1~3天。1头雌螨可产卵百余粒。茶黄螨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孤雌生殖。但未受精的卵孵化率低,且均为雄性。茶黄螨繁殖速度很快,在20~30℃条件下4~5天就可繁殖1代,而在18~20℃时,也只需要7~10天。茶黄螨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是22~28℃,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湿度对成螨影响不大,但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较高。只能在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下孵化和生长发育。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茶黄螨的生长发育,为害也往往较重。
4.防治方法
(1)清除虫源 及时铲除棚室周围杂草,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进行高温堆肥或烧毁,做好冬季苗房和生产温室的防治,消灭越冬虫源。
(2)培育无虫苗 移栽前对菜苗普遍用药防治1~2次。
(3)药剂防治 目前化学药剂仍是防治茶黄螨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及时用药。必须加强虫情检查,在茶黄螨发生初期进行防治。喷药重点是植株上部,尤其是幼嫩叶背和嫩茎,对茄子和甜椒还要注意在花器和幼果上喷药。对大棚、温室尤其要严格防治,以减少虫源基数。常用药剂有:73%克螨特1000倍液或25%灭螨锰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1000倍液、20%三唑锡(倍乐霸)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螨克乳油1000~1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000~1500倍液、1.8%齐螨素(爱福丁)乳油2000~3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喷雾。
80%敌敌畏乳油和50%马拉硫磷乳油效果较差,不宜使用;乐果不能防治茶黄螨,还可杀死天敌,应当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