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鲇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5页(1097字)

(图1-18) 原名南方大口鲇,俗称河鲇、大河鲇、鲇巴朗(四川)、叉口鲇(湖北)、大鲇鲐(江浙)等,是鲇形目、鲇科、鲇属类中长得最快、也长得最大的一种。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大江河,是一种以鱼为食的大型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重2~5千克,最大可达40千克以上。大口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腴而不腻,不仅是席上佳肴,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广大群众所喜欢,更受欧美及港澳台人士的青睐,国际市场上亦颇具竞争实力。

图1-18 大口鲇

生产实践表明,大口鲇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如生长速度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就能长到500克以上;养殖周期短,当年的鱼苗饲养4~6个月就能上市;适应低温的能力强,它在我国北方也能自然越冬;食性可以改变,即由原吃活鱼虾转变为吃人工配合饲料,适合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消费市场广阔,大口鲇系中档鱼,不仅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风味食品,国内外都畅销;经济效益高,单位养殖面积的利润是饲养常规家鱼的5~8倍,是饲养革胡子鲇的4~6倍。

大口鲇属温水性鱼类,生存适温为0~38℃。在池养条件下,生长适温为12~31℃,最佳生长水温为25~28℃。低于18℃和高于30℃时生长缓慢。水温降至8℃左右并不完全停食,而升至32℃时则完全停食。对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时,生长速度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则可能出现浮头现象;低于1毫克/升时,将导致泛池死亡。对水体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6.0~9.0的水域都能生存,但最适范围为7.0~8.4。大口鲇系底层鱼,白天多集群地潜伏于池底弱光处隐蔽,到了夜晚才分散到整个水域中活动觅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会像鲤鱼那样浮到水面上来抢食,只能凭借饲料台上方翻滚的波纹和水花,判断鱼群正在抢食。大口鲇性温顺,不善跳跃,不会钻泥,容易捕捞。第一网的起捕率常在80%以上,三网过后基本上能把鲇鱼捕尽。大口鲇在鱼池里的分布也有其特殊性,它们往往只占据池边、池角和深水处;它们又特别善于随水流逃跑,无论是顺水流还是逆流。因此,池塘面积不宜太大,进、出口的拦鱼设备一定要牢固可靠。

天然水域中的大口鲇一般要4龄才达性成熟。在池塘蓄养或由鱼苗直接培育成的内塘亲鱼,3龄即能达到性成熟并顺利产卵、孵出鱼苗,只是其繁殖期略晚于江河亲鱼,且池养亲鱼有提前一年达到性成熟的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