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倒刺鱼巴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50页(2032字)
(图1-34) 俗称青波、青板、乌鳞、黑岩鲤等。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是广泛分布于长江上游、特别是其支流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中华倒刺鲃肉质肥美、细嫩多脂,为产区上佳食用鱼。除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外,中华倒刺鲃因其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和饲料来源广等特点,还是一种优良的池塘、网箱养殖推广新品种。中华倒刺鲃由于受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的影响,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自然产量很少,市场价格猛涨,目前完全属于卖方市场,需求量大。同时中华倒刺鲃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大多数水体都能养殖,食物又易解决,可以说目前中华倒刺鲃的人工养殖是一个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只要在养殖方面进行科学管理并掌握成套养殖技术,该品种的开发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图1-34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的成鱼体形呈纺锤形,略侧扁。头部呈锥形,吻端钝且向前突出,口亚下位,口须2对,体背青灰偏黑色,体侧较浅,腹部黄白色,各鳍青灰色,后半段带黑色。幼鱼约在6.5厘米以前体形近棒形,尾鳍和背鳍基部有一黑斑,以尾鳍最明显,随着个体的生长而变得不显着或消失。中华倒刺鲃为底层鱼类,性活泼,喜成群活动,白天多栖于底为乱石的流水深沱中,早晚及夜间多到乱石流水有水草的浅水处摄食。中华倒刺鲃为温水性鱼类,对温度适应能力强,能进食的水温为6~34℃,南方地区可常年养殖。中华倒刺鲃耐低氧能力略比草鱼差,喜欢水质清新,透明度高,溶氧高的水体。
中华倒刺鲃为杂食性,不过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它的食性有差异,体长10厘米以下的个体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体的杂食性,体长10厘米以上的个体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的杂食性。中华倒刺鲃抢食能力差,如果在放养密度不大的情况下难以形成集群抢食,因此多采用膨化颗粒料饲喂。中华倒刺鲃总的来说属于中等生长强度的鱼类,人工繁殖鱼苗在较好的精养条件下,其生长情况为当年可达75克,1龄鱼可达500克,5龄个体可达2310克以上。它的生长特点是:从当年幼鱼到4龄以上鱼,体长、体重增长都较快,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倒刺鲃的养殖周期定为3年较为适宜。
中华倒刺鲃性成熟年龄4龄以上,绝对怀卵量每克体重为12~14粒,成熟卵直径1.16~1.24毫米,卵黏性。产卵季节为4~6月,产卵水温19.5~28℃。人工繁殖多在4~5月进行。亲鱼从江河中捕获。由于中华倒刺鲃性活泼、善跳跃,所以容易受伤,而选择在内塘恢复、培育1年以上的亲鱼催产效果较好。培育中,要注意保持清新的水质,以达到足够的溶氧。饲料可用水生高等植物、黑麦草、菜叶、瓜果的新嫩籽实及水蚯蚓等,驯化后鲤鱼颗粒料也喜食。在繁殖季节前1个月,要多采用流水刺激,以促进其性腺发育。生殖期间,中华倒刺鲃的雄鱼上颌缘及鳃盖有大量“珠星”,触摸棘手;雌鱼则没有。雌鱼腹部较雄鱼膨大、松软,可见卵巢轮廓;雄鱼可见腹中线,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
催产亲鱼应选择卵巢轮廓明显、腹部手触较软、用手轻拍腹鳍能张开坚挺的鱼。生殖孔自然呈粉红色的更好。催产药物可用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考虑添加鲤或鲫鱼脑垂体。剂量以家鱼催产剂量为基础,根据亲鱼发育程度及水温高低灵活掌握。分两次注射。一次注射总量的1/6,二次注射余量;雄鱼采取一次注射,在雌鱼二次注射时同时注射,剂量为雌鱼的1/2。效应时间12~20小时。将催情的亲鱼放入产卵池,随时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当雄鱼开始追逐雌鱼时应冲水,使池水流动,以促进其达到高潮并可保持充足的溶氧。亲鱼发情达到高潮时应立即进行人工授精。将卵粒和精液同时挤入干净的容器中,轻轻地搅动1~2分钟,徐徐加入清水,边搅边换水,3~5分钟后,卵粒便已脱黏。中华倒刺鲃的成熟卵呈黄色,具弱黏性(故可轻易脱黏),卵膜间隙小,吸水较慢,膨胀较小,吸水后卵径在1.8~2.0毫米之间。
将脱黏后的受精卵放入40目的箱中,置于直流式孵化槽里(环道也可),保持微流水。出膜后可稍加大过水量,但要控制好流量,不能过大。中华倒刺鲃的孵化时间比家鱼稍长,在23±2℃之间,需43小时方能出膜;在26±1℃时,36小时即可出膜。孵化水温在19~28℃之间,适宜水温23~26℃。上限水温为28℃,超过28℃稚鱼即出现畸形,死亡;胚胎发育也出现停止,死亡。刚出膜的稚鱼体色透明,有一球状卵黄,体长6~7毫米,伏在箱底,避光、集群,呈橘红色。约经过3昼夜,卵黄即被吸收完毕,体长9毫米(平均);经过7昼夜,平均体长12毫米;经过15个昼夜,平均体长达到18毫米,即可投喂粉状人工配合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