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鲳 短盖巨脂鲤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60页(1200字)
(图1-40)的俗称,因体形似海水鲳鱼而得名。属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属热带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易养殖和骨刺少等优点,幼鱼阶段还可作观赏鱼。淡水白鲳于1982年被引入我国台湾省,1985年从我国台湾移植大陆,目前已在全国推广饲养。
图1-40 淡水白鲳
1.形态特征 淡水白鲳鳍条无硬棘。体形像海水鲳鱼,侧扁成盘状,背较厚,口端位,无须。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当。眼中等大,位于口角稍上方。尾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背部有脂鳍,背鳍起点与腹鳍略相对,体被小型鱼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状的腹棱鳞。体色为银灰色,胸、腹、臀鳍呈红色,尾鳍边缘带黑色。鱼种时体表有黑色星斑,到了成鱼这种星斑消失。成鱼的体色会受环境的影响而有些变化,饲养在室内缺乏阳光的碱性水体中的淡水白鲳体色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养在池塘中,则是白身、银鳞、黑尾、红鳍,四色相配,鱼种时再加上体表星斑,极为美观。由于这种鱼的体形、体色特点,因此是很好的观赏鱼。
2.食性 淡水白鲳为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发达,具有肉食性鱼类所具备的膨大的胃和幽门垂,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饲料,又摄食水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饲料。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麦麸、豆饼和配合饲料。鱼苗阶段主要摄食硅藻、甲藻等单细胞藻以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刚孵出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4~5天后肠管形成。长至5.6毫米,开始摄食浮游生物,主要是小型单胞藻和轮虫类。在全长16毫米左右时,其消化道内的食物主要是水蚤;全长4~5厘米时,肠胃内食物主要有水蚤和枝角类;全长6厘米左右时,消化道中食物组成除各种浮游生物外还有植物碎屑和人工投喂的饲料。当全长达7厘米以上,其食物组成主要是各种植物碎屑和投喂的饲料。因此,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3.生长特性 淡水白鲳不耐低温。适温范围为12~35℃,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2~30℃。淡水白鲳个体较大,生长迅速,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饲养1周年体重可达1000克以上。在珠江流域,当年孵化的鱼苗,饲养到年底可长到500克以上的上市规格,最大的可达1000克;到翌年可长到2000克左右。在长江流域,当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人工繁殖的淡水白鲳鱼苗育成夏花后,饲养4个月以上,尾重达240克左右,也达到了食用鱼规格。淡水白鲳的群体生长较均匀,个体差异较小,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种内一般不相互残杀。但鱼种在饥饿的情况下会相互咬伤,有的因尾鳍被吃掉而死亡。所以,一方面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饲料充足,另一方面最好采用与其他鱼类混养的方式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