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10页(2980字)

(图1-65) 分类学上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我国目前饲养的蛙,系1962年从古巴引进。鸣声洪亮,如牛叫,因而得名。牛蛙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每100克鲜蛙肉含蛋白质19.9克,皮可制精美的皮革制品。因其能消灭害虫,因此有利于养蛙得利,又能促进农业增产双丰收。

图1-65 牛蛙

牛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最适温度为26~30℃,水温15℃时停止活动,10℃开始冬眠,翌年春天水温上升到10℃时开始活动。在华北地区,牛蛙从12月到翌年3月为冬眠期,约4个月左右。水温33℃以上时开始夏眠,水温上升到39~40℃和下降到-0.5℃时,即逐步死亡。成蛙喜食活饵,不爱吃死的或植物性饵料,最爱吃的有蝗虫、蝼蛄、小和小虾等。食量最大时为水温21~30℃,通常是7~9月,水温14~20℃时食量最小,水温14℃以下,停止进食。牛蛙喜入水,但也常登岸上栖息,常栖躲藏于洞穴或岸边草丛中,喜阴凉潮湿处生活。牛蛙喜食小鱼、小虾、昆虫等小动物,生长较快,一般是两年长成成蛙,最大个体可长达20厘米,重1.2千克。

每年4~9月、水温上升到20℃时,雄蛙开始发情鸣叫,抱对产卵,体外受精,抱对时间长达1~3天。最适产卵水温为22~28℃,牛蛙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卵受精率一般为80%左右,每次产卵时间约10~30分钟,最大种蛙一次产卵可达9000~10000粒以上。受精卵吸水扩胀为片状,伴有白色泡沫,浮于水面,称为卵块。可将卵块捞取,放入网箱、水泥池、土池或水缸、木桶中孵化。产卵季节,每天清晨到产卵池巡视,发现卵即加采集。具体方法是:用手轻轻将卵块移进水盆,再抬起移到孵化容器中。孵化密度每平方米3000~6000颗为宜。水温18~22℃,4~5天孵出;22~25℃,3天孵出;25~28℃,2.5天孵出。孵化时溶氧不能低于1.5毫克/升。孵出后3天左右,卵黄囊全部吸收,蝌蚪开始摄食。蝌蚪的培育适宜采用小型土池,面积10米2左右,也可略大一些池。池水深0.5~1米,池坡要大些,为1∶2.5,便于蝌蚪变态后登陆,周围用网片或竹箱围拦,防止逃逸和敌害。水池中应放些木板或其他漂浮物,以利变态后幼蛙栖息。培育水的pH不得小于5或大于9,否则会引起蝌蚪死亡。

蝌蚪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0~1000尾,除培肥水质外,开食时增喂煮熟蛋黄,每万尾1只蛋黄。还可泼喂少量豆浆。5天后可增喂豆渣、麸皮、玉米粉和酒糟等,应调成糊状投喂。投喂量约为总体重的10%,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约饲养30天,蝌蚪即可长6厘米,尾基部两侧出现白色乳头状突起,即后肢将产生,即进入后期饲养。这时密度宜减小,即每平方米水池放养100~150尾,这阶段要继续肥水培育浮游生物外,还可增加投喂鱼粉和蚕蛹粉等,也应糊状投喂,每天投喂量为总体重的10%~15%。约再经30~40天,蝌蚪长出前后肢,尾部萎缩,使蝌蚪变态成幼蛙。这时外鳃退化,并开始以内鳃呼吸,并营部分陆生生活。要注意蝌蚪的敌害,包括黑鱼、黄鳝、鲤、水蜈蚣、松藻虫和地蚕等。

幼蛙的饲养,利用土池、水泥池均可。土池面积以100~300米2为宜,多为长方形,池深1米,池底5厘米淤泥。水深0.4~0.6米,池埂坡度1∶3,水陆面积1∶1,池水中也有小岛,种植些水生植物,池埂陆地岸也种植些绿色植物,作为幼蛙隐蔽所。池周围用竹篱拦住。若采用水泥池,则以30~50米2为宜,池深1米,水深0.4~0.6米,池内也应留有陆地面积,池上建有凉棚。刚变态的幼蛙每平方米放养30~60只,经1个月饲养体重可达20~35克,即转入二级饲养池。这阶段饲养以土池为宜,每平方米10~20只,再经2~3个月饲养,即可长成100克重的蛙种了。培育池均应先经过消毒。这阶段饲养,主要捕吃活食,包括昆虫、小鱼和黄粉虫等,还有人工培育的蝇蛆、蚯蚓和黄粉虫等活性饵料。也可应用灯光诱虫。可用驯化的办法,使其吞食人工颗粒饵料,在投喂活饵料1个月后即可逐渐增加投喂人工饵料,开始混入1/3,到第二个月就可逐步全部投喂人工饵料。

长江中下游地区,食用牛蛙通常为两年饲养期。第一年从繁殖、变态到养成30~100克的幼蛙,然后越冬,翌年继续饲养到10月底,即可达250克左右的商品蛙。最好选择潮湿背阳而又杂草丛生的洼地或沼泽地,略加改造即可利用,但水源要充足,排灌方便,要选择洪水不泛滥、天旱不会干涸的地区。一般的土池均可利用,100~200米2均可,若兼作产卵用池,则以300米2大小为宜。池深1米,水深维持0.5~0.7米,池底至少保留5厘米厚的淤泥,池坡为1∶3,池中小岛、水陆面积也以1∶1为宜。池内种植莲藕、茭白等多叶或大叶挺水植物,也可种植些金鱼藻、睡莲等水草。陆地上宜种植杂草、花卉和垂柳,使蛙易于躲藏栖息。整个池的周围要建围栏设施,常用的围栏有芦帘、竹篱和砖墙等,围栏的地面高度为1.2~2米,埋入土中深要有50厘米左右。

蛙种放养前5~7天,池宜用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20克)或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200克)消毒,蛙种放入时宜用3%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每立方米水体20克)浸洗20~30分钟。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5~10只,不宜超过15只。日投喂量一般为体重的5%~15%,根据水温、气候和摄食状况灵活掌握。投喂蚌肉、内脏和蚯蚓等鲜饵料量可大些,投喂人工饵料可少些。根据一些饲养单位的试验,膨化饲料系数为2~3;蚕蛹3~4;小杂鱼4~5;动物内脏5~6。按月每100克蛙重可用10克土霉素拌饵投喂,连喂3天,可起防病促长作用。可利用40瓦黑光灯晚间诱虫,效果较好。要经常清理食台。夏季高温季节换水量要大,还要定期用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1.5克)进行水体消毒。饲养期间要特别防止敌害,水老对幼蛙威胁最大,也是蛙的大敌。平日要检查围栏是否有漏洞,防止蛙外逃。若商品蛙是从蝌蚪开始饲养的,则存在一个幼蛙的越冬管理。若当年后期繁殖的蝌蚪可控制延长变态期,使其安全越冬,到翌年4月以后再变态,因为蝌蚪越冬比蛙种越冬成活率高。幼蛙和未上市的食用蛙、种蛙都存在越冬问题。一般水温降到15℃时,牛蛙活动缓慢,逐渐变得迟钝、食欲下降;到10℃左右,即潜水或潜土越冬。冬季天气晴朗、水温增高时,也能看到牛蛙爬到岸上晒太阳,夜间又潜入水底。若发现这一现象,也可适当投一些活饵,使其吞食后增强越冬体质。

成蛙的饲养方式,在成蛙池中每公顷放入25~50克/尾鲫鱼种3750尾;50克/尾鲢鱼种1500尾,年底除牛蛙产量外,增加商品鲢675千克,鲫450千克,达到了蛙、鱼双丰收。根据一些山区养殖牛蛙的经验,牛蛙也可用人工野放的方法,即将长到50克左右的幼蛙,选择易控制的野外区投放,待自然长在后捕捉,这大大可以降低饲养成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