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51页(1554字)

俗名娃娃,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大鲵科,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经济价值高,其肉洁白味鲜美,营养丰富,为上等珍馔佳肴,而且还有药效。一些出产的山区,人工建造一些专门小池,进行家庭养大鲵是很有经济意义的。湖北十堰市水产局李润潼曾设计了一种小型娃娃鱼饲养池,经试养,生产效果较好。鱼池两边是窑洞式的娃娃鱼躲藏窝,中间是流水沟,作投饵食场,整个饲养(场)池周围和上部均用铁丝网拦,顶上还种植丝瓜形成凉棚。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曾设计了一种大鲵饲养池,系利用天然小鱼池,周围加围墙,并有空地供大鲵活动,池底铺一层断砖和泥沙,周围栽树,上搭瓜棚遮阳,以降低池水温度,夏、秋季每天冲水1次,约1小时。

图1-40 大鲵

我国的大鲵,主要产在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四川、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在自然界,喜栖于海拔1000~1200米的山涧溪河有流水或涌泉的岩洞中,洞穴却在滩口上下,洞内较平坦或有细沙,大小空间恰能使躯体回转。大鲵常静居洞中,头向洞外,等待食物和防御敌害。大鲵怕光,白天活动呆滞,夜间活跃,开始出洞找食。冬天不完全冬眠,只是深居洞穴或深水中不出。大鲵一般1洞1尾。4月开始,为寻找食物,有短距离洄游现象,遇急水滩,则能离水爬坡而过。在闷热的傍晚多出洞到浅水处。25℃以上时,夜晚到石上乘凉,大鲵用肺呼吸,但不完善,借湿润的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作辅助。

大鲵喜肉食,天然饵料有螃蟹、鱼类、蛙类、类、甲鱼、水鸟、水老以及水蜈蚣等各种水生昆虫。在食物缺乏时,也食较小的同类。幼鲵食水生昆虫和较大的浮游动物,也食蚯蚓。大鲵的消化能力很强,蟹壳也能消化。大鲵耐饥饿,几个月甚至再长一点时间不喂食,也不致饿死。人工饲养大鲵时,可投喂、鸭等家禽内脏,以及蚯蚓、小鱼、小虾、田螺、蝌蚪、青蛙等。

大鲵全身无鳞,耳石为白浆状,脊椎骨为双凹形,因此推断年龄困难,但解剖发现某些头部硬骨板(如基蝶骨)具有疏密相间的生长环纹,可作推断年龄参考。据湖北宜昌地区调查,5龄才能达到性成熟。据四川调查,最大个体可达13.75千克,长124厘米。

大鲵系卵生,体外受精。繁殖能力低,每年5~8月为繁殖季节,卵产于水流缓慢的洞穴中,每尾雌体约产卵300~1500枚。卵白色,外形与青蛙相似,但比蛙卵大,卵外有一层胶状膜保护物,使卵粒连成一字形的长卵带,长达1~1.5米。雌体产卵后,雄体在卵附近射精,并保护卵粒。也有雄体将卵粒绕在背上保护。卵约15~30天孵出幼体,刚孵出的小苗长3~5厘米,具羽状外鳃。大鲵的怀卵数随个体大小而异。0.7千克为345枚;1.1千克为460枚;1.65千克为575枚;2.5千克为854枚;6.2千克为1150枚;6.4千克为1460枚。

大鲵的首次人工繁殖是1973年湖南水产科学研究所和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合作成功的。人工催产药物共有3种,即:绒毛膜激素20毫克/千克,释放激素类似物50微克/千克,青蛙脑下垂体1.3~2.7个/千克均可。一般在娃娃鱼背面上侧筋沟间进针,作腹腔注射。进行人工授精时,先将2~3毫升精液放于白碗中,随即将雌体捕起,用手轻压后腹部,使其包有胶体球的卵球一颗连着一颗落入白瓷盆内,紧接着将精液倒入卵带之上,轻轻转摇白盆进行干法人工授精。大鲵的产卵季节为5~9月,属一次产卵类型,卵呈链带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