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蚬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54页(1023字)
又称黄蚬,广泛分布在我国湖泊和河流中。以往人们对河蚬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近几年来,随着外贸的畅销,国内也开始重视河蚬的养殖。1998年江苏苏州龚惠卿等进行了河蚬人工繁殖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河蚬在我国台湾早已作为人工饲养品种,仅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台湾人工饲养河蚬的面积已达0.167万~0.2万公顷,并集中在台湾的桃园和彰化地区。
图1-42 河蚬
河蚬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饲养简单。因此,可以作为家庭饲养的新品种。
河蚬体外受精,卵发育成为面盘幼虫,在完成浮游生活阶段后,开始生长贝壳,并沉到池底,营固定附着的生活,并将壳体埋在池底游泥中,只将吸管伸在水中进行呼吸和摄取饵料。养河蚬的池塘,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农药和化肥水注入,因其最容易引起河蚬的死亡。其次,水质也不宜过于肥沃,池的底质以砂土质为宜,水深保持1米左右,每667平方米可放养种苗蚬60~130千克。河蚬在池塘中能自行不断繁殖。因此,第二年种苗投放可适当减少。河蚬种苗的规格为800~4000个/千克。若从外地购买蚬种,可装入麻袋或草包中运输,为减少途中的死亡率,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也应注意不要堆放得过厚。在放养前,应先将池水排干,在日光下曝晒2~3周,然后再注水。在池塘中养殖时,应投喂豆粉、麦麸或米糟,也可施鸡粪或其他有机肥料。河蚬的生长率系根据饲养条件而定,通常每个河蚬苗种平均重约0.11克,饲养1.5个月后,可增重4倍,达0.45克;3个月后可达0.91克;4~4.5个月后可达2.25克;5~6个月后达4.0克;7~7.5个月后可达5.4克,这时已达上市规格,体重相当原苗种的50倍。
起捕河蚬时,可采用一种带网的铁耙,捕起后再用铁筛分出规格,将较小的个体仍放回原池继续饲养。
饲养河蚬时,也可采用与鲢、鳙、草鱼混养,而不能与食河蚬的青鱼、鲤混养。河蚬可以在池中饲养,也可利用排水渠饲养。
河蚬饲养过程中,也会发生疾病,常见的疾病是贝壳发黑,壳顶外壳剥落,最后引起外壳穿孔死亡,这种疾病的病因尚未查清,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