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145页(2680字)

【概念】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脏病,是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其发生与多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大量吸烟、肥胖及紧张的脑力劳动有关。临床分5型,即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猝死型,以上类型可以合并出现。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大量吸烟、肥胖及紧张的脑力劳动等易患因素,有心绞痛病史,心悸、胸闷、头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2.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相应导联ST段水平型或低垂型下移>0.05 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变异型心绞痛则出现相应导联ST段抬高,伴T波高耸,对应导联则表现为ST段下移;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应导联ST段普遍呈水平型、下垂型下移>0.05 mV,T波低平、双向、倒置或呈冠状“T”,可能伴有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大。心肌梗死,急性期表现为损伤型的ST段抬高、T波倒置和病理性Q波同时并存。陈旧期ST-T不再变化,遗留下病理性Q波。非Q波梗死则无病理性Q波。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试验、心房调搏和药物激发试验,有1项阳性。

(2)动态心电图监测:ST-T有动态改变。

(3)放射性核素检查:显示心肌缺血区灌注缺损和室壁局部运动障碍,或各种负荷试验阳性。

(4)冠脉造影:显示1支以上血管狭窄>50%或>75%。

(5)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血管镜检查:直接显示病变。

4.实验室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血清心肌肌酸磷酸激酶(CK)6h升高,24h达高峰。AST6~12h升高,24~48h达高峰,3~6d降到正常。LDH8~10h升高,2~3d达高峰,1~2周降到正常,肌钙蛋白可升高。

【治疗原则】

(1)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降低心肌耗氧量。

(2)对症治疗:包括降血脂、降血压、降低血液粘度和治疗糖尿病等。

(3)防治易患因素:吸烟、肥胖等。

【补液方法及治疗】

1.不稳定型心绞痛

(1)硝酸甘油1mg,加入5% GS100ml,静脉滴注,开始10~20μg/min,逐渐增加到100~200μg/min。

(2)硝酸异山梨酯10mg入5% GS100ml,静脉滴注,速度为30~100μg/min。

2.急性心肌梗死

(1)溶解血栓疗法 方法为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等,服用阿司匹林300mg,3d以后改服100mg/d。

静脉给药如下。

①尿激酶100万~150万单位,溶于5% GS200ml内,30min内静滴完。

②链激酶150万单位,溶于0.9% NS10ml,加入10% GS100ml,60min内静滴完。

注意:用链激酶时,治疗前半小时肌肉注射异丙嗪25mg,防止寒战、发热。

③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15mg,加入0.9% NS15ml静脉推注,然后50mg溶于0.9% NS50ml,30min内静滴完,继以35mg在60min内静滴完。

注意:溶栓开始的时间愈早,疗效愈好;注意出血倾向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对照值延长5~15s有引起出血的可能,纤维蛋白原血浆浓度降至1000mg/L(100mg%)以下时,有出血危险。如有严重出血,可用抗纤溶药物、新鲜血和纤维蛋白原。

(2)极化液:氯化钾1.5g,胰岛素8单位,硫酸镁5g,加入10% GS500ml静脉滴注,1~2次/d,7~14d为1疗程。

(3)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

(4)能量合剂:CoA50~100单位,ATP200~300mg,细胞色素C30mg,维生素B650~100mg,维生素C3~4g,加入10% GS500ml,静脉滴注,1次/d,2周1个疗程。

(5)硝酸甘油10~20mg加入10% GS500ml,静脉滴注。

注意:监测血压,如血压下降明显可加适量多巴胺。对并发有低血压或休克者不适宜。

(6)肝素50~75mg,加入10% GS100ml,静脉滴注,每6h用1次;或深部肌肉注射,每8h用1次,共用2d。

注意:监测凝血时间,使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的2倍左右。适用于再发心肌梗死、严重心绞痛或梗死前先兆又有高凝状态者。需长期应用者改双香豆素类抗凝剂口服。

(7)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g皮下注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