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页(1834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龙沙、卑盐、卑相。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夏、秋季节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去根部或泥土,洗净,放通风处晾干,干后切段。
【药性】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常与桂枝相配,方如麻黄汤;如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多配附子、细辛同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如外感寒湿,发热恶寒无汗,身体烦疼,常加用白术,方如麻黄加术汤。
2.用于咳嗽气喘。如风寒外束,肺气壅遏而致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常与杏仁同用,方如三拗汤;若外有风寒,内有寒饮,症见咳痰清稀,发热无汗,多配细辛、干姜等同用,方如小青龙汤;若邪热郁肺,咳喘痰黄,身热口渴,常配石膏、杏仁等,方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一身悉肿,小便不利。若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多配甘草同用,方如甘草麻黄汤;若水肿偏热者,多与石膏、生姜同用,方如越婢汤;若水肿属寒证,则配附子等同用,方如麻黄附子汤;若黄疸兼有表证,也可用麻黄配连翘、赤小豆同用,方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用于阴疽、流注等属于阳虚寒凝之证,多配熟地、肉桂、鹿角胶等同用,方如阳和汤。
此外,麻黄还可用于风疹、疥疮等皮肤病,前者多与浮萍、蝉蜕、防风等同用;后者与斑蝥、大枫子等外用。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2~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解表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蜜炙后用。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盗汗、虚喘、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者禁服。不宜过量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麻黄主要含麻黄生物碱,如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等,其中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此外,还含有唑酮类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
2.药理作用 麻黄有拟肾上腺素能作用,能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麻黄生物碱对支气管有持久的解痉作用,低浓度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能引起支气管扩张;麻黄水溶性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能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并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显示麻黄有利尿作用;麻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其生物碱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其抗变态反应可能是通过β受体作用而发挥的;麻黄甲醇提取物能减少由醋酸致小鼠腹膜炎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抑制鸡胚尿素囊肉芽组织的形成;还有解热、发汗、抗微生物、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取70% 麻黄粉和30% 白胡椒混匀,每用1g置黑膏药中贴一侧或两侧肺俞穴,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共治疗288例,结果治愈235例,好转4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6.2% 。[广西中医药,1987,10(1):8]② 小儿腹泻:用麻黄2~4g,前胡4~8g,水煎,加少量白糖送服,每日1剂。共治疗138例,结果治愈126例,占91.3%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6):351]③小儿遗尿:每晚睡前取生麻黄(5~7岁3g,8~15岁5g,15岁以上10g),水煎1次,去上沫,顿服,连服1个月。共治疗30例,全部治愈,有效率为100% 。[陕西中医,1993,1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