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5页(2145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香白芷、白茝。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根。主产于河北安国,河南长葛、禹县,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习称“禹白芷”;杭白芷主产于浙江杭州、余姚、临海和四川遂宁、达县、内江及重庆,产于四川者习称“川白芷”,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烘干。

【药性】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痈排脓。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如治感冒,证属风寒夹湿,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较重者尤适宜,多与羌活、防风、川芎等同用,方如九味羌活汤。若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证属风寒者,可单用本品为丸服,即都梁丸,或与川芎、防风等同用,方如川芎茶调散;证属风热者,则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同用。若治牙痛,证属风寒者,可配细辛同用;属风火者,则配石膏同用。

2.用于鼻塞,鼻渊。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头额胀痛,多配伍苍耳子、辛夷等药同用,方如苍耳散;若鼻涕黄厚腥臭,证属风热者,宜加配丹皮、蒲公英、腥草等同用。

3.用于湿胜久泻,带下。治寒湿伤中,清阳下陷之湿泻、久泻,可与升麻、柴胡、葛根、羌活同用。治寒湿下注,白带过多,多与白术、海螵蛸、茯苓、鹿角霜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则配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4.用于痈疽疮疡。若肿毒初起,红肿热痛未溃,常配伍金银花、甘草、当归等同用,方如仙方活命饮;若脓成难溃者,可配人参、黄芪、当归等同用。对于阴疽发背、阴冷流注、寒性疮疡,则宜与乌头、肉桂等用。

此外,本品还可祛风胜湿止痒,用于皮肤瘙痒;如与秦艽、豨莶草等同用,也可治疗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血虚有热者、阴虚阳亢者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白芷与杭白芷均含香豆精类成分欧前胡内酯、异欧前胡内酯、氧化前胡内酯、水合氧化前胡内酯、珊瑚菜素、白当归素等。杭白芷还含花椒毒酚、香柑内酯、栓翅芹烯醇等,并含谷甾醇、棕榈酸及钠、镁、钙、铁、磷等多种元素。白芷还含紫花前胡苷等多种香豆精葡萄糖苷。

2.药理作用 白芷煎剂有解热、镇痛与抗炎作用;当归素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异欧前胡内酯有降低离体蛙心收缩力,并有降低动脉血压的作用;花椒毒素、欧前胡内酯和水合氧化前胡素等有间接促进脂肪分解和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白芷中所含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有光敏作用,以欧前胡内酯的光毒活性最强;白芷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某些革兰阳性细菌、人型结核杆菌以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对小放射性皮肤损害有保护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白癜风:以白芷香豆素制成0.5% 及1%的酊剂和软膏,每日中午在患处涂药后立即或隔10~20分钟加日光照射,初次照射时间为5分钟,逐渐延长到20~30分钟。共观察321例,总有效率为61.5% 。[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80,(1):8] ② 银屑病:分别用白芷1号(系酒精浸膏,制成冲剂,每包10g,相当原生药125g,每次1包)、3号、4号、5号(均为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之胶囊剂,每粒相当原生药25g,每次4~6粒),每日或隔日1次,服药后2小时作黑光照射,某些顽固皮损可于照光前数分钟外涂2.5% 白芷酊。共观察159例,有效率达 94.4% ,其中痊愈率为 47.2%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1,(3):129] ③ 风湿性关节炎和关节软组织损伤:取白芷、独活按3∶ 1比例共研细粉,用煤油调成糊状敷患处,约20分钟后,敷药处有烧灼感时将药取下,再过2~4小时敷药处有小水泡出现,然后敷以消毒纱布,用绷带扎好,以免水泡擦破。一般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4例,总有效率88.2% ;关节软组织损伤 46例,总有效率 84.8% 。[中成药,1990,(4):44]

上一篇:羌活 下一篇:紫苏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