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29页(1217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甘菊、真菊、金蕊、药菊。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at.的头状花序。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产于安徽亳州、涡阳及河南商丘者,称“亳菊”;产于安徽滁县者,称“滁菊”;产于安徽歙县、浙江德清者,称“贡菊”;产于浙江嘉兴、桐乡、吴兴、海宁者,称“杭菊”,其中以亳菊和杭菊品质最佳。又因花的颜色不同,又分黄菊和白菊。秋末冬初花盛开时,分批采收已开放的花。不同产地和不同商品规格采收加工方法不同。亳菊先将花枝剪下,阴干后再剪取花头;滁菊剪下花头后,用硫磺熏蒸,再晒至半干,筛成球形,再晒干;贡菊直接由新鲜花头烘干;杭菊摘取花头后,蒸3~5分钟后再晒干。

【药性】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常与桑叶、连翘、桔梗等配伍,方如桑菊饮。

2.用于头痛眩晕,视物昏花,目赤肿痛。如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而致头目胀痛,眩晕,常与白蒺藜、石决明、钩藤、夏枯草等同用,方如钩藤散;若肝肾精血亏虚,眼失所养而致头目昏花,视物不清,干涩翳障,常于六味地黄丸中加用菊花、枸杞子,即为杞菊地黄丸;若肝血不足而致头眩目花,常配当归、川芎、熟地黄等同用。本品还可治疗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偏正头痛,常配石膏、川芎、蔓荆子等同用,方如菊花茶调散。

3.用于热毒痈肿,可配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同用,捣汁内服或捣烂外敷均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泡茶或入丸、散。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清热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使用注意】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菊花含挥发油,油中主含菊油环酮、脑、樟脑等,还含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矢车菊苷、氨基酸、黄酮类等。

2.药理作用 菊花水煎液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以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心有显着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同时亦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与耗氧量增加;菊花粉水溶液给兔灌服有缩短凝血时间的效果,焙成炭药的作用较生药有所增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