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34页(1402字)
【药物出处】:《名医别录》
【概述】本品又名马鞭、龙芽草、白马鞭、铁马鞭。为马鞭草科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地上部分。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夏、秋季花开放时采收,晒干。
【药性】味苦,性凉。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流感发热,咽喉肿痛,可用马鞭草单味煎服。治流感发热,可与羌活、青蒿同用;治咽喉肿痛者,配射干、马勃、桔梗等同用。
2.用于湿热黄疸,痢疾。前者配茵陈、山栀同用,后者配白头翁、秦皮同用。
3.用于血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癥瘕积聚,跌打损伤。治血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可配香附、益母草、当归、桃仁、红花等同用;治癥瘕积聚,可与三棱、莪术等同用;治跌打损伤,宜与红花、苏木、落得打等配用。
4.用于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可配赤小豆、茯苓、泽泻等同用。本品常用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的疗效。
5.用于牙龈肿痛,热毒痈肿,煎水含漱或捣敷。治牙龈肿痛,还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可增加疗效。
此外,马鞭草捣汁冲酒或单味煎水服,可治疟疾;煎水熏洗可用于急慢性湿疹和妇女湿热下注,阴痒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至30~60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含漱。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全草含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羽扇豆醇、β谷甾醇、熊果酸等;叶含马鞭草新苷、腺苷、β-胡萝卜素;根中含水苏糖。
2.药理作用 马鞭草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对疟原虫、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能杀死钩端螺旋体;水煎剂有一定的镇咳作用,马鞭草的镇咳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苷。
3.临床报道 ①疱疹性炎症:用马鞭草(最好是鲜品)200~300g,洗净切碎,加水煎至50~150ml,每日1剂,分次内服或含漱。头2~3天加板蓝根针剂2ml,肌注,每日2次。共治疗30例,80% 病例在2天内退热,3天内溃疡愈合;93.5% 病例在4天内溃疡愈合,比自然疗程缩短。[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1):698] ② 急性乳腺炎:鲜马鞭草100g或干品50g,放入带壳鸡蛋2~3个,加水适量,煮至蛋熟,吃蛋喝汤,每日1剂。治疗15例,11例1剂而愈,4例2剂获愈。[中国民间疗法,2002,1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