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312页(1835字)

【药物出处】:《新修本草》

【概述】本品又名茴香子、土茴香、野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成熟果实。我国各省区均有栽培。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药性】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应用】

1.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治疝气腹痛,常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用,方如天台乌药散;治肝郁气滞,睾丸偏坠胀痛,配橘核等同用,方如香橘散;若阴囊硬肿之颓疝,可配车前子、甘遂研末酒调服。

2.用于少腹冷痛,痛经,常配当归、川芎、肉桂等同用。

3.用于中焦虚寒,寒凝气滞,脘腹胁肋疼痛,呕吐食少,常与干姜、木香等同用。

4.用于肾虚腰痛,夜尿频多,遗尿。治腰痛,可配杜仲、胡桃肉、葫芦巴等同用;治夜间多尿及遗尿,可与桑螵蛸等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本品生用偏于行气和胃,适用于中焦虚寒,呕逆食少等症;炒用能引药入下焦,增强暖肝温肾、行气散结作用,适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等。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果实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反式 茴香脑,其次为柠檬烯、小茴香酮。此外,还含爱草脑、γ-松油烯、α-蒎烯香柑内酯、甲基胡椒粉、茴香醛、二氢山芹醇、欧芹酚、补骨脂素、菖属香豆精、香荚兰醛、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等。

2.药理作用 小茴香对胃肠蠕动有促进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小茴香挥发油对豚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能使气管内液体分泌增加,挥发油还有促进大鼠肝再生的作用,对真菌孢子、鸟型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灭菌作用;由小茴香提取的植物聚多糖有抗肿瘤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嵌顿性小肠疝:用小茴香10~15g(小儿酌减),开水冲服。治2小时至3天的患者26例,结果治愈22例,无效4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69]② 婴儿肠绞痛:用小茴香、木香各30 g,肉桂15 g,共研为末,炒熟炒香(勿焦),勿过热,用布包敷脐,反复轻揉。共治疗68例,3天后42例痊愈,20例有效,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 。[山东中医杂志,1992,27(8):349]③ 痛经:取小茴香10g,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5剂,于月经前3日及经期服用。结果:45% 患者经上方治疗1~2个月经周期治愈,30% 患者经治疗2~3个月经周期治愈,14.9% 患者经治疗3个以上月经周期而愈,总有效率 89.9% 。[中国民间疗法,2001,9(6):50]④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用小茴香50g,粗食盐100g,炒热布包热敷颞颌关节处,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例,治愈8例,好转 12例,有效率 86.96%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6):383]⑤ 术后腹胀:取小茴香250g,炒热,用布袋包裹,局部无灼痛感为度。将药袋放在病人上腹中皖、神田、天枢等穴位进行热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40例,结果在热敷后30分钟至2小时内病人有舒松感、肠鸣音、肠蠕动感,热敷2~4次后病人诉腹胀明显减轻,肛门排气,能安静入睡,总有效率为90%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3,10(5):26]⑥ 中毒性肠麻痹:用小茴香250g,炒至40~50℃ ,布包,熨摩腹部,每次30分钟,1~2小时1次。共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肠麻痹14例,结果治愈10例,死亡 4例。[广西中医药,1991,14(3):1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