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肉芽肿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99页(1434字)

【病因】

慢性肉芽肿病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多为性联急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多为疾病基因的携带者,亦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

【发病机制】

本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中,由于酶的缺陷、代谢障碍H2O2产生减少,以致细胞内杀菌能力下降,白细胞还缺乏杀真菌的能力。临床特征为反复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及感染部位的肉芽肿形成。

【临床表现】

多在婴儿期即开始发病,少数可晚至10余岁才发病者。反复发生全身各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如脓皮病、淋巴结炎、中耳炎、肺炎、脓胸、肺脓肿、肝脓肿等,也可发生骨髓炎。病变长期不愈,反复发作及慢性肉芽肿形成,常伴有慢性腹泻、肝脾肿大,也可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和湿疹性皮炎。其病原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对能产生H2O2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仍有杀菌作用而不易感染。

【诊断】

1.外周血象 粒细胞数增高,形态正常,四唑氮蓝试验阴性,常需进一步做定量试验。多有继发性贫血。

2.免疫球蛋白检查 血清IgG、IgA 及IgM 增高,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3.杀菌试验 患者粒细胞培养60min,细胞内细菌有80%未被消灭,而正常人粒细胞培养60min,细胞内细菌仅存10%。

4.X线检查 可见肺尖及肺尖后的器质性改变。

5.中性粒细胞功能 吞噬功能及趋化功能正常。

【治疗】

本病尚无根治疗法,可采取下列治疗。

1.预防和控制感染 急性期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杀菌性的抗菌药物,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有脓肿形成时,宜切开引流。磺胺类药物,不仅可进入细胞内,杀灭细胞内的细菌,还可增强吞噬细胞的杀菌活性,有预防效果。常用复方新诺明(SMZco)每日40mg/kg,口服。

2.γ-干扰素 可增加粒细胞H2O2的合成,从而可减少特征性感染次数、延长感染间隔时间,缩短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体表面积>0.5m2者,每次应用2.5万 U/kg、<0.5m2者,每次应用1万 U/kg,皮下注射,每周1~3次,疗程1年。

3.输注粒细胞 有条件时,急性期在用抗感染药物的同时,输注粒细胞,最好输注与患者组织相容抗原相同供者的粒细胞。骨髓移植成功率不高。

【预后】

本病预后差,多数患儿死于7岁以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