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香港手册

赤字预算

书籍:香港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南人民出版社《香港手册》第117页(656字)

政府开支大于收入而出现的财政赤字现象。香港奉行审慎和稳健的财政方针,遵循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从1946~1947年度到1993~1994年度的48年中,有41年实现收支平衡,并有盈余,只有7年出现赤字。而出现赤字的年度都是经济面临困难的年头。如1946~1947年度出现赤字是由于战后经济尚未恢复;1959~1960年度是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1965~1966年度是由于金融风波和地产危机所引起;1974~1975年度是受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80年代连续3个年度的财政赤字,则主要是地产、股市危机所促成,与港府扩大基本工程建设支出也有关系。由于香港经济是小型开放式经济,受外界影响较大,故在财政上有时也采取赤字预算方式,以保证经常及非经常开支,并为适应发展需要,增加社会基础建设及人力资源的投资。如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港府有14年提出赤字预算案,执行结果只有3年发生赤字,其中两年的结算赤字也小于预算赤字。70年代以后到90年代,港府又有7年提出赤字预算,执行结果也只有3年出现赤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导致财政收支的增加或减少;二是财政司在安排预算时往往低估收入和高估支出,导致执行结果与原预算案大相径庭。当然,有时情况却相反,如1974~1975年度和1982~1983年度预算盈余,结果因遇世界能源危机,却出现赤字,不得不动用财政储备来弥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奉行稳健财政方针的效果。

上一篇:汇率制度 下一篇:政府公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