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浅基础施工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建筑工程施工实用技术手册》第133页(4428字)

刚性浅基础多数是采用砖石、混凝土、毛石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的基础,其明显的特点是抗压强度高,而抗拉、抗弯和抗剪性能差,为保证在基础内部的拉应力、剪应力不超过基础的抗拉、抗剪强度,一般是通过合理的构造形式来实现。刚性条形基础的断面常设计为阶梯形(图2-42),只要控制阶梯的宽高比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比值,就可以保证基础不因受弯而破坏,这个允许的比值称为刚性基础的允许宽高比。

图2-42 刚性条形基础断面

图2-42中α称为刚性角,只要刚性角小于一定的数值(如一般毛石基础为27°~34°、混凝土基础为45°、灰基础为34°、碎砖三合土为30°),则设计满足刚性基础的受力要求。由此,按地基承载力算得的基底宽度,应符合下式要求,即

式中 b——按地基承载力算得的基底宽度(m);

b0——基础顶面的砌体宽度(m);

H0——基础的高度(m);

tanα——基础阶梯宽高比的允许值,见表2-23。

表2-23 刚性基础阶梯宽高比的允许值

注:1.p为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kPa);

2.阶梯形毛石基础的每阶伸出宽度不宜大于20cm;

3.基础由不同材料叠合组成时,应对接触部分做抗压验算。

(一)砖基础施工

砖基础施工是比较简单的,其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做垫层、基础弹线、础防潮层等4个方面。

1.做好基础垫层

为将基础所承受的荷载比较均匀地传给地基,常在基础底部设置垫层有素土、灰土、碎砖三合土、碎石三合土、砂或砂石、低强度混凝土等。定要尺寸适宜、材料相同、厚薄均匀、压夯密实、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砌筑砖基础和铺基层。常用的垫层材料所做的基础垫层一

2.进行基础弹线

基础弹线(图2-43)的基本步骤为:在基槽四角设置门板,在龙门板上标明基础、墙身和轴线的位置;在相对的龙门板的轴线标钉处拉线绳;沿着线绳吊线锤把轴线引至垫层面上;在垫层上用墨斗弹出外墙地基的轴线;用钢尺量出内墙基础的轴线位置并用墨斗弹线;在轴线两侧量出基础边线位置并弹线。最后,将弹出的基础线按图纸和设计要求进行复核,待准确无误后即可进行砖基础的施工。进行基础弹线应尽量做到准确无误,放线的尺寸允许偏差,不得超过表2-24中的规定。

图2-43 基础弹线示意图

表2-24 放线的尺寸允许偏差

3.砌筑砖基础

在进行砌筑砖基础前,先检查一下垫层质量,合格后进行垫层面抄平,立皮数杆。在皮数杆的控制下砌筑各转角大放脚,然后以转角为标准拉线,用拉线控制两转角中间部分砌体的砌筑。当有条件时,内外砌体最好同时砌筑,否则应按有关规定留斜槎或直槎。

条形砖基础下部的扩大部分称为大放脚。大放脚分为等高式和不等高式两种,如图2-44所示。等高式大放脚是每砌筑两皮一收,两边各收进1/4砖长(60mm);不等高式大放脚是两皮一收与一皮一收相间隔,两边也各收进1/4砖长。各层大放脚的宽度应为半砖长(120mm)的整数倍。大放脚一般采用一顺一丁砌筑法,竖缝要错开,要注意十字及丁字接头处砖块的搭接,在这些交接处,纵横墙要隔皮砌通。大放脚的最下面一皮及每一收分层的最上面一皮应以丁砌为主,这样可增强砌体的整体性。

图2-44 基础大放脚形式

(a)等高式;(b)不等高式

4.铺基础防潮层

在砖基础上、墙体位置处,铺贴防潮层是防止基础下水分上升,不使墙体受潮的一项重要措施,砖基础的基础防潮层通常有以下两种做法:

(1)防水砂浆防潮层

按设计的防水砂浆配合比拌制砂浆,如采用防水粉,应先将水泥与防水粉拌匀,再与砂加水进行拌合;如采用防水剂,要先将防水剂与水调匀,再与拌好的水泥砂进行拌合。在抹防水砂浆时,在基础顶面两旁夹上板条,板条高出顶面的高度即为防潮层的厚度,把防水砂浆铺上后,沿板条压实抹平,并在砂浆初凝后进行湿养护。

(2)铺贴油毡防潮层

油毡防潮层是施工非常简单的一种方法,在一般工程中经常采用。即先将基础顶面用水泥砂浆找平,待砂浆干硬后再刷冷底子油一道,晾干后用热沥青胶将裁好的油毡贴牢。如果油毡需要接长(宽),相互重叠的宽度不少于10cm,并用热沥青胶粘结。

(二)毛石基础施工

在建筑工程中的毛石基础断面形式,一般有阶梯形和梯形两种,如图2-45所示。基础的顶面宽度一般比上部墙厚大200mm,即每边应宽出100mm,每阶的高度一般为300~ 400mm,并至少砌工皮毛石。

图2-45 毛石基础的断面形式

(a)阶梯形;(b)梯形

在进行毛石基础砌筑前,应先认真清理砌筑处的杂物,并夯实整平基土,弹出砌筑线和轴线。检查基槽(坑)的尺寸、标高后,按弹好的砌筑线砌第一层毛石。在适当的位置立皮数杆,皮数杆上画出分层砌石高度及退台情况,在皮数杆之间拉准线,各层石块按准线进行砌筑。

根据所放基础准线,先由技术较高工人砌墙角石块,以此固定准线作为向上砌石的标准。上级阶梯的石块应至少压砌下级阶梯的1/2,相邻阶梯的毛石应相互错缝搭砌。砌第一层石块时,基础要坐浆,石块大面向下,基础的最上一层石块,宜大面向上砌筑。基础的第一层及转角处、交接处和洞口处,宜选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

石块铺满一层,再将砂浆铺入空隙处,用小石块填空挤入砂浆,然后用手锤将小石块打紧,务必使砂浆充满空隙,填空的石块应根据空隙的大小,尽量选用整块石,不要用几块小石块来填充一个空隙,以免影响砌体强度。不允许先塞填小石块后铺砂浆,以免发生干缝和空隙。

石块应分层进行砌筑,每层厚度沟30cm为宜,或按设计规定。块石之间的上下皮竖缝必须相互错开,并力求丁顺交错排列。每砌筑一层,其表面必须大致平整,不可有尖角、驼背、放置不稳等现象,以便下一层砌筑时容易放稳,并有足够的接触面。

上、下层之间一般要求其搭接长度不小于8cm,每砌完一层后,必须校对中心线,检查和纠正偏斜现象。墙基如果需要留槎,槎口不能留在外墙转角或T字墙的结合处,且应留成踏步槎。当基础砌至最上一层时,外皮石块要求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小于墙厚的1/2,以免因连接不好而影响砌体的整体性。

(三)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基础施工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验槽,检查基槽的土质情况、基坑尺寸、基础轴线、基底标高和密实度等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清除槽内浮土、积水、淤泥等杂物,局部处理软弱基土,安装基础模板,经检查全部合格后,才允许浇筑混凝土。

在浇筑混凝土基础时,应分层进行,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捣实。当基坑深度超过2m时,应采用溜槽将混凝土送入基坑。对于阶梯形基础,每一阶高度内均应整体浇筑;对于锥形基础,应边浇筑边安装斜面部分的模板,并注意边角处混凝土的密实。独立基础应连续浇筑完毕,中间不允许出现间歇。

混凝土的配制一定要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00)中的规定,为保证混凝土的配制质量,一般应采用机械搅拌。混凝土浇筑时的分层厚度不得超过表2-25中的数值。

表2-25 混凝土浇筑的厚度

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如允许投入25%左右的毛石,这种基础称为毛石混凝土基础。混凝土中所加入的毛石,应选用坚实、未风化的石料,其极限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MPa,毛石尺寸不应大于所浇筑部位最小宽度的1/4,并不得大于20cm,其表面污泥、水锈应在填充前用水冲洗干净。灌注时应先铺一层10~15cm厚混凝土打底,在混凝土上再铺上毛石,继续浇捣混凝土,每浇捣一层(厚度约20~25cm),铺一层毛石,直至基础顶面,保持毛石顶部有不少于10cm厚的混凝土覆盖层,所用的毛石数量应不超过基础体积的25%。

毛石铺放应均匀排列,使大头向下、小头向上,毛石的纹理应与受力方向垂直。毛石的间距一般不小于10cm,离开模板或槽壁的距离不应小于15cm,以保证每块毛石被混凝土包裹,使振捣棒能在其中进行振捣,振捣时应避免振捣棒触及毛石和模板。对于阶梯形基础,每一阶高应整分浇筑层,每阶顶面要基本抹平;对于锥形基础,要逐步边浇筑边安装其斜面模板,并保证锥形斜面坡度的正确、平整。

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完毕,如果需要留设施工缝,应留在混凝土与毛石交接处,使毛石露出混凝土面1/2,并按规定要求进行接缝的处理。浇捣完毕并待混凝土终凝后,外露部分加以覆盖,并适当洒水进行养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