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督教现状调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2页(1443字)
上海宗教研究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每年也抽出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前往东南沿海几个省市进行调查。现状调查的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时期基督教的特点,基督教会的社会功能以及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情况等。
据初步统计,建国以来发表的基督教学术文章约有400篇,在数量上比建国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与建国前相比,建国后的基督教研究有三个特点:
第一、研究者在探讨中努力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爱国主义的原则。建国初期所发表的关于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华的大量文章,在当时对中国人民和基督教徒提高爱国主义觉悟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重视发挥集体作用并组织学术讨论。《宗教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基督教部分及《中国基督教史》均由多名学者(包括信教学者)集体协作完成。较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有1985年4月在成都举行的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会议贯彻了学术民主的原则,对教案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
第三、努力开展与外国的学术交流,其中包括邀请外国研究基督教的学者来华讲学(如着名的德籍教授汉斯·孔、法国着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屈雷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普林西比等等),派遣我国学者出国作学术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年轻研究人员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与国外交换图书刊物等等;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我国的基督教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研究工作中,下面几个问题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
关于早期基督教的性质。有的研究者认为,基督教从公元1世纪产生到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的整个时期,始终缺乏革命性。有的人则认为,对这段时期的基督教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基督教早期的原始阶段,它曾作为奴隶和下层群众反抗罗马奴隶主统治的旗帜,基督徒也不断遭到罗马奴隶制政权的镇压,因此,当时基督教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关于基督教传华。过去一般认为,19世纪前后,西方基督教传华事业是西方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侵略扩张计划的组成部分,基督教传教士毫无例外都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近年来有人认为,来华传教士当中,有些人只是出于宗教信仰。有些传教士通过办文化事业,客观上对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也有少数传教士了解到中国的实情后,表示同情,成了中国人民的朋友。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宗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人民的麻醉剂,与社会主义对立,因此宗教研究的任务之一是宣传无神论,促使宗教早日消亡。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与以前的宗教已有所不同,具有两面性,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消极性和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性,克服消极性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而当前的重点应是想法促进协同性。
我国基督教研究的基础较差,历史较短,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今后在培养人才、积累必要资料和加强对国内外基督教现状的研究等方面,尚须作出艰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