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的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08页(1420字)

这一阶段音韵的研究一向以《切韵》音系为重点。建国以来对《切韵》进行全面研究的有两部书:1952年李荣的《切韵音系》和1982年邵荣芬的《切韵研究》。李书对宋濂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作了比较细致的校勘和整理。对中国学者赵元任、陆志韦、董同和等人提出的改正高本汉拟音系统的一些重要学说,诸如浊塞音和浊塞擦音不送气,纯四等韵没有i介音,j化说的不能成立,唇音不分开合,俟母应该独立等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补充论证。邵书在李书的基础上,对上述诸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论证。同时对重纽三四等与本韵舌齿音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并对李书的四声三调说及泥娘合并说表示了不同的意见。通过两书的论述,把对《切韵》音系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1982年学良、罗季光发表了《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认为纯四等韵跟与之相配的三等韵的主要元音是长短的对立,四等作i:,三等作Y。1984年喻世长发表了《切韵声母拟音的新尝试》,主张知庄章三组声母分别作tj-,ts-,tJ-等。李新魁发表了《重纽研究》,支持董同和关于重纽三四等与本韵舌齿音关系的学说。这些意见都有参考价值。

60年代初由王显、邵荣芬发端,在音韵学界掀起了关于《切韵》音系性质的辩论。辩论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切韵》音系是古今南北语音杂凑的音系;《切韵》音系是以当时南方书音为基础,参酌北方邺下语音而制定出来的通行南北的读书音音系;《切韵》音系是以当时洛阳语音为基础,吸收少量金陵语音特点而形成的标准音音系。辩论的结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切韵》音系是一个内部一致的音系并在当时具有标准音性质,则是大家最后共同的看法。这种共同看法对肯定《切韵》音系在汉语语音史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古时期《切韵》以外的各种历史语音资料,诸如文韵字、音义反切、汉字对音、异文别字等等,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重要的如周祖谟1982年的《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和1984年的《魏晋宋诗文韵部的演变》,李荣1961-62年的《隋韵谱》,邵荣芬1964年的《五经文字的直音和反切》和《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施向东1983年的《玄奘译着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等,都各有创见,对弄清《切韵》前后汉语语音的全貌以及它们的演变情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力:《汉语史稿》上册,中华书局,1958年。

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中国语义学论文选》东京光生馆,1984年。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

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中原雅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