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09页(2520字)

近年来,秦汉历史人物评价从广度和深度都比以往有显着进步,一些着名人物几乎都有专文论及,不少文章不囿成说,采取了新的角度和观点,破除了以阶级出身定好坏,以成败论英雄,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的形而上学观点。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人提出以统一六国为界,将其一生分为两个时期,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背景,结合其个人作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认为秦始皇前期功大于过,后期则过大于功。对汉武帝的评价、近年来比较注意他晚年的转变,且多持肯定的评价。认为汉武帝晚年公开否定自己、承认错误、在古代帝王中是空前绝后的,这一转变不仅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而且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不少文章还肯定刘秀、刘縯兄弟在新莽末年农民起义中所起的作用。

此外,在思想史研究方面,近年来不少文章力图克服以往研究无条件地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历史作用的简单化倾向,据此,对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司迁及《史记》的研究,课题多样、范围广泛。由于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发现,汉初的黄老思想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有人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

关于周边少数民族和对外关系研究,近几年来也日益成为人们注目的课题,由于在民族理论如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爱国主义评价标准问题尚有重大分歧,因而对秦汉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和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性质等也有不少文章论及,提出不同意见。

总之,近年来的研究是有成绩的,但课题稍嫌分散,不少文章缺乏新意,今后应加强整体研究,还应该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一、专着:

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漆侠等:《秦汉农民战争史》,三联书店,1962年。

孙达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田昌五:《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第一册〉,上海入民出版社,1979年。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慧:《桑弘研究》,齐鲁书社,1981年。

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二、论文:

翦伯赞:《关于两汉的官私奴婢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王思治等:《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

杨伟立、魏君弟:《汉代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

郭沫若:《汉代政权严重打击奴隶主》,《人民日报》1956年12月6日。

日知:《从重农抑商的传统谈到汉代政权的本质》,《人民日报》1957年2月25日。

张恒寿:《试论两汉时代的社会性质》,《历史研究》1957年第9期。

贺昌群:《论西汉的土地占有形态》,《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江泉:《试论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文史哲》1957年第9期。

朱绍侯:《秦汉时代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

贺昌群:《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61年第12期。

杨宽:《论〈太平经〉》,《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

戎笙:《试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

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蔡美彪:《汉代的“亭”的性质及其行政系统》,《光明日报》1954年12月23日。

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林甘泉:《论秦汉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秦汉史论丛》第二辑。

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地主阶级剖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田余庆:《秦汉魏晋封建依附关系发展的历程》,《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