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地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36页(3432字)
历史人文地理包括各地区的开发、农田水利事业的兴废、城市的兴衰、古城址的考证、交通路线的开辟以及疆域政区的变化、民族的迁徙、文化区域的形成等。这里着重介绍历史经济地理和沿革地理及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状况。
历史经济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人文地理中最基本的内容。史念海的《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都会以及盛唐以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经济变迁作了详细的论述。对历史人口地理的研究也受到重视,葛剑雄的《西汉人口地理》一书不久即将出版。在农田水利方面,侯仁之的《历史上海河流域的灌溉情况》(《地理学资料》1958年第2期)、黄盛璋的《关中农田水利的历史发展及其成就》(《农业遗产研究集刊》1958年第2期)和陈桥驿的《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地理学报》1962年第3期)等,分别论述了历史上海河流域、关中地区和浙江山会平原的水利变化,都是较有影响之作。都江堰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航运等作用。但由于历史文献记载过于简略,关于它的创建人及有关离堆、沫水等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近几年来,喻权域提出离堆、宝瓶口等是李冰之前开凿的,李冰所凿离堆不在灌县而在乐山的看法,引起激烈的争论(《宝瓶口和沱江是李冰之前开凿的》,《历史研究》1978年第1期、《都江堰古史新论》,《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3期)。《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发表田尚、邓自欣的《关于兴建都江堰的几个历史问题》,认为都江堰是秦昭王时蜀守李冰所开,李冰凿的离堆就是灌县的离堆公园——伏龙观,不是乐山的乌尤山。当时的沫水即今灌县城西一段岷江。沱江是岷江分出的一条自然河道,非人工所开。此问题现仍在讨论中,由于这方面的科研力量薄弱,成果还不多。
在历史城市地理方面,研究较多的是古城址的考证。在重新发现和鉴定一批古城遗址的基础上,纵正了许多传统说法中的错误。在古都研究方面,侯仁之对北京的研究用力最勤,成绩最大。在他发表的论着中,论述了北京地区聚落的兴起和发展、历代都城的演变以及都城的水源等重要问题,并为今天首都的利用、改造及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积极性的建议(《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陈桥驿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一书,对我国历史上主要王朝所建都城北京、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作了系统而又简要的介绍。谭其骧认为,除通常讲的六大古都之外,还应加上一个邺,主张提七大古都(《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1、3期)。另外,陈高华的《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马正林的《丰镐——长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武伯纶的《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等,都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在历史交通地理方面,1957年安徽寿县发现战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所制“鄂君启节”四件,其中有舟行水程之节,也有车行陆程之节。谭其骧撰写《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华文史论丛》第2期)专就铭文所载水陆途程,从历史地理角度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史念海根据对直道的实地考察,探明了它的起点和具体路线(《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陕西师大学报》1975年第3期)。在海上交通方面,章巽的《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一书,论述了从远古到公元14世纪以前我国海上交通发展的概况。近年他又整理出版了《古航海图考释》(海洋出版社,1980年),为研究我国航海史、地图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沿革地理与边疆历史地理。对于历代疆域政区的研究是传统的沿革地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解放后,虽然还没有系统地论述全国地理沿革的专着问世,但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实际上是一部以地图的形式表现我国历代地理沿革的专着,它集中反映了有关沿革地理的研究成果。另外,王仲荦的《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一书,利用大量地志、史书和碑志的材料,将北朝的政区沿革整理出来,填补了北齐和北周疆域政区的空缺,是沿革地理的一大收获。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一书不久也将出版。
35年来,边疆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从50年代初起,我国的历史学者就开展了对台湾史的研究,刘大年、丁名楠、余绳武编写了《台湾历史概述》(三联书店,1956年)。近年又陆续出版了施联朱的《台湾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和陈碧笙的《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等。这些论着用大量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对台湾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书中对台湾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亲密关系,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描述。70年代以后,史学工作者和历史地理工作者加强了对沙俄侵华史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史宇新的《驳谎言制造者——关于中苏边界的若干问题》、钟民岩的《历史的见证——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文考释》(以上两文均载《历史研究》1974年第1期)等一系列的文章,揭露了沙皇俄国对我国西北和东北领土掠夺的详细过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写的多卷本《沙俄侵华史》和西北大学等单位编写的《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对沙俄侵略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则做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70年代以来,我国史地工作者还加强了对南海诸岛的研究。先后发表的论文有史棣祖的《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地理知识》1975年第9期)和林金枝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人民日报》1980年4月7日)等。谭其骧针对近代有些中外学者误认旧籍中的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岛的荒谬看法,撰写了《七洲洋考》(《中国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6期),指出明以前文献记载中的七洲洋,指的都是仅限于今海南岛东侧七洲列岛附近的洋面;清代图籍中的七洲洋,有广狭二义:狭义沿袭明以前旧义,广义则范围极广,包括西沙群岛海面在内,但亦不专指西沙群岛海面,更不等于就是西沙群岛。韩振华、吴凤斌还发表了《驳越南当局所谓黄沙、长沙即我国西沙、南沙群岛的谬论》(《人民日报》1980年8月1日),指出越南史籍上的黄沙群岛应即今越南沿海的哩山群岛,长沙群岛也不是指我国的南沙群岛,而是指越南中部近海的一些岛和沙洲。
【参考文献】: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着选读》(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
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年、《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2年。
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祁明荣:《黄河源头考察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明)徐弘祖着,褚绍唐、吴应寿整理:《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1981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地图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