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75页(1200字)

这一研究课题比较重视的两个问题是:(一)战后民主改革的性质、动力及其历史意义;(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关于战后民主改革,俞辛焞认为,战后改革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盟军控制下进行的一次改革。美国占领军施加的强大压力和苏、英、法、中等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推动作用是改革的外因,而改革的内因是日本本身所具有的改革的要求和因素(《试论日本的战后改革》,《世界历史》1980年第5-6期)。吕万和认为,战后改革是在日本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美国占领军在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和有利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范围内进行的有限的民主改革(《简明日本近代史》)。陈本善认为,战后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结果是“把日本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改组成为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关于日本当代史研究上的几个问题》,《日本史论文集》)。此外,高兴祖的《战后美国对日的占领政策》(《日本史论文集》)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评价了战后民主改革。李玉、新民的《战后日本的农地改革》(《日本史论文集》)论述了战后农地改革的性质、意义和动力。关于战后改革,近年来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方面指出了战后改革的局限性、不彻底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关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问题,陈本善认为,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客观历史条件有二:一是近30年来世界上兴起了科学技术革命的第一个高潮;二是日本国内的条件,其中包括:(一)日本是拥有一定经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改革为这次科学技术革命准备了一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三)到1955年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政治改组,使日本有可能直接进入科技革命阶段;(四)同美国的特殊的国际关系,有利于日本科技革命的进行(《关于日本当代史研究上的几个问题》)。张俊彦、王汉昌、任清玉认为,战后改革、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日本政府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政策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部原因(《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2期)。邹有恒的《战后日本经济工作者对经济高速发展的贡献》(《日本史论文集》)论述了日本经济学家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杰出贡献。此外,刘予苇的《日本经济发展的三十五年(1945-1980)》(商务印书馆,1982年)一书和刘天纯的《论日本的三次大飞跃——日本为什么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还强调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因素,即民族素质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首要原因。

除上述问题外,不少学者还分别探讨了有关日本战后的历史分期、文官制度、对宪法的修改、科技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外贸易政策等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