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11页(3728字)

目前我省从事历史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有9个所(室),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外国史、国际共运史、河北地方史等广泛领域开展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史 对先秦诸子、两汉和宋、元、明、清时代的思想家及其典籍研究较多,比较显着的是张恒寿的孔子庄子研究和王维庭的《墨经》研究。张恒寿的《孔丘评传》(《中国古代着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齐鲁书社,1980年),评述了孔子生平和思想,认为孔子的进步因素占主导地位。他的怀疑鬼神的倾向,提倡仁的道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对厚赋重敛,强调节用爱人,提倡有教无类,学思并重,学而不厌,因材施教等是他思想中的主要成份,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认为孔子思想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还未变成地主阶级的“士”阶层利益。这个以士为首的阶级或阶层,是和旧贵族阶级对立的新生力量,是当时推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作者对于由长期“左”的干扰特别是“四人帮”“批林批孔”所造成的孔子研究中的许多混乱作了澄清。他的《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考证、论述和评价了庄子哲学思想,建立了审查真伪和判断时代的三条标准,解决了一些学术界久悬未决的问题。作者就庄子的天道观、认识论、人生论及其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发展演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同西方哲学史作了比较,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被认为是庄学研究中的新突破。

近年来,一批中青年教学和科研人员,对古代思想史和河北古代思想家进行了研究,着有《中国哲学名着简介》(1985年)等。

中国封建社会的宏观研究 我省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影响较大的有胡如雷的《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光明日报》1956年9月13日)。他主张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私有制,这与侯外庐主张的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观点不同,曾引起过争论。在此基础上,胡如雷经过深入研究,撰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一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及家庭关系、生活习惯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用主要通过买卖方式兼并土地的办法,用剥削依附佃农的办法,来保证地主占有地租和满足其经常增长的寄生性消费”。本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作者用政治经济学体系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并将中西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都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发展规律。日本唐史研究会编辑的《中国历史学界的新动向》一书,对该书作了长篇的详细介绍,北海道大学已将此书译成日文,即将出版。胡如雷还发表专题论文数十篇,其中发表在1982年2月1日《光明日报》上的《时代赋予史学家的中心使命》一文荣获该报优秀论文奖。

隋唐史 省社会科学院和河北师范学院均设有专门机构,研究成果中影响较大的有胡如雷的《唐末农民战争》(中华书局,1979年)和《李世民传》(中华书局,1984年)。《唐末农民战争》突破了长期形成的研究农民战争的公式“土地兼并——赋役苛繁——天灾——农民起义——让步政策——经济发展”,运用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的论述方法,探讨了起义前的具体社会政治状况,着重分析了各阶级、各阶层所处的地位和对政治的态度,各阶级、各阶层在起义过程中的动态,最后指出经过起义哪些阶级、阶层占了便宜,哪些阶级、阶层吃了亏。《李世民传》突破了解放后评价历史人物的公式“功——局限性——功大于过”的框框,着重论述了唐太宗的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产生这个人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造成他的局限性的各种原因。

宋史 漆侠的《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一书,从北宋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谈到变法的必然性,并详尽地分析了变法的内容、实施的过程和实质,在史学界引起重视。他的《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以宋代经济史研究文章为主,对宋代人口、土地关系、纺织业及其诸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宋代地租形态及其演变》,在1980年北京召开的中美学术讨论会上受到好评。1984年12月,在香港国际宋史研讨会上,漆侠提交的论文《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受到与会者的重视,收入《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1985年5月,在杭州国际宋史研讨会上,他的《宋代榷盐制度下封建国家、商人与亭户、备丁、小伙之间的关系》,运用列主义原理深入研究了榷盐制度中的生产关系,是过去国内外宋史学界未曾涉及过的研究课题。

清史 近年来发表了一些重要论着,其中袁森坡的《康熙的北部边防政策与措施》(《清史论丛》1983年第4辑)和《乌兰布通之战考察》(《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受到同行的重视。

近代史 这方面的着述颇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苑书义主持编着的《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分3卷出版)约140万字,是目前部头较大、叙述详尽的一部中国近代史专着。他的《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李秀成及其自述的评价问题》、《石达开大渡河被俘真相》、《评太平军第二次西征的“最佳方略”》、《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李鸿章与维新运动》等论文,也都是史学界学术讨论中的一派观点的代表作。

地方史研究 在地方志编修和研究方面,“文革”以前编撰了《河北省风俗志》、《燕冀旧风俗志》、《昌黎方言志》和《怀来县志》、《兴隆县志》等。1984年以后,省、地、市、县重建修志机构,点校了《井陉县志》、《畿辅通志》以及赵州、顺德府、栾城等一批旧志,出版了新编《井陉县志》、《河北近代大事记》,编写了《河北历史大事记》、《河北市县概况》。还就方志的性质、编写方针等问题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在地方经济史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有张岗自己撰写和与人合写的专题论文《明清时期河北棉业述略》、《清代前期河北的农业生产》、《河北蚕织业简史》、《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分别载《河北学刊》1982年第1期,1983年第1、3、4期)、《明清时期的河北集市》(《河北商业研究》1984年第1期)、《明代易州柴炭山场及其对山林的破坏》(《河北学刊》1985年第3期)、《清代直隶商品经济分析》(《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等。

古籍整理 比较重要的有赖家度(已故)校点的《明史纪事本末》、王树民校点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和《通志二十略》,编校的《戴名世集》、《廿二史札记校证》(均由中华书局出版)。《廿二史札记校证》断句精当,校勘缜密,纠正原书错误达1130余条,疏证精确简明,“堪称《札记》的最佳之本”。王树民在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基础上,撰写了专着《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1981年),该书的特点是宏观式论述史书体裁,微观型研讨各种要籍,被誉为“读史的钥匙”,定为高校历史系必读参考书。此书被台湾翻印,亦定为高校必读书。魏连科编辑整理了二十四史中的《魏书》、《南史》和《明史》,还整理出版了《明督抚年表》、《典故纪闻》、《玉堂丛语》、《三垣笔记》(均由中华书局出版)等。他校点的明人王世贞一百卷巨着《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分4卷出版)共出校注近800条,并重编了目录,使之成为目前最好的本子。

中美关系史、拉丁美洲史、国际共运史 乔明顺主持翻译了《1901年美国对华外交档案》,主编《世界近代史》并亲自撰写了其中的9章。汤润千发表了《马克思为第一国际制定科学共产主义原则纲领的斗争》(《国际共运史论文集——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马克思和第一国际的组织建设》(《河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第一国际成立大会的几个问题》(《国际共运》1984年第4期)等文章,纠正了那种为了论证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缔造者而硬说他是成立大会筹备工作的参加者的说法,指出“马克思是应邀出席的”。还提出了第一国际是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的命题等。施荫昌第一次提出英国工联(即英国工会)虽然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有错误和危害,但也作出了贡献;第一国际史不是马克思主义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史,而是联合起来的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史。他还首次提出第一国际史的结构应由三部分(代表大会与代表会议、基层组织、总委员会)组成的观点以及第一国际史分期的标志等。他撰写的主要文章有:《试论工联在第一国际中的活动与作用》(《江汉论坛》1980年第3期)、《评奥哲尔的历史功过》(《晋阳学刊》1981年第2期)、《关于第一国际若干问题的商榷》(《国际共运》1984年第4期)等。

上一篇:考古发掘与研究 下一篇:语言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