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94页(1127字)

吴文化是指从传说中的商代晚期太伯奔吴起,至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的700多年中,长江下游、太湖之滨地区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吴国疆域范围内的物质文化史。吴文化和夏、商、楚文化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南方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江苏历史的开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30年代就有学者对吴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解放后,在考古、史学、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吴文化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吴文化遗址、墓葬、文物的大量发现,也为吴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61年着名考古学家曾昭燏撰写了《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江海学刊》1961年第12期),对吴文化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文化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几年来发表了近200篇论文,并编印了《吴文化研究论文资料目录索引》和《吴文化资料选辑》等。1981年省考古学会在苏州召开了大规模的吴文化学术讨论会,1982、1983和1984年又继续举行吴文化专题学术座谈会,国内有不少学者参加。1983年5月正式成立了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

近几年吴文化研究的重点问题有:吴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吴文化的渊源、太伯奔吴、烽燧墩、吴国古城、吴国的社会性质、先吴民族与先吴文化、吴国青铜器、几何印纹陶与原始青瓷、吴文化与越、楚、商周文化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等。对吴文化的特征意见比较一致,即:断发纹身,习水善舟,擅铸戈剑,以为图腾,以吴语为语系,工艺品主要有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青铜器、几何印纹陶、釉陶和原始青瓷。对太伯奔吴问题有几种看法,一是认为太伯先奔宁镇地区后至太湖之滨,因而宁镇地区吴文化早于太湖地区;二是认为太伯直奔太湖之滨,吴文化由太湖之滨扩展到宁镇地区;三是认为太伯根本没有奔吴。关于先吴民族问题,多数人认为吴越同族,也有学者认为于越、句吴、荆蛮是三个不同的族属。对太湖地区分布极广的烽燧墩问题,军事设施说、墓葬说、居生遗址说3种观点展开了激烈争论。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王文清的《论吴越同族》(《江海学刊》1983年第6期)、梁白泉的《太伯奔吴说》(《南京博物院集刊》第2辑)、纪仲庆的《浅谈吴文化和先吴文化》(《南京博物院集刊》第4集)、邹厚本的《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1983年第6期)、李伯谦的《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朱季海的《略谈吴文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文博通讯》1982年第2期)、肖梦的《初论吴文化》(《江苏社联通讯》1980年第13期)、陈玉寅的《吴文化研究综述》(《江苏省考古学会1983年论文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