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70页(1377字)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有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解放以来云南省对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几乎没有停止过,据统计到“文革”前共组织调查队21次,参加人数200余人次。从1953年开始,省文联、省人民文工团组织工作组到路南收集民族民间文艺资料,195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作协昆明分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和云南大学、昆明师院等单位一起多次组织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组,先后到丽江、大理、德宏、西双版纳、楚雄、红河、文山等七个地区和州调查纳西、白、傣、彝、哈尼、壮、苗、佤、傈僳、怒、独等民族的文学状况,收集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有关资料,写出了有关地区民族文学的调查报告,并选编了在这些民族中流传的大量叙事、民歌、抒情诗、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等选集的初稿。仅据1959年的统计资料,收集的文学作品达万件,贝叶经、贝玛经、东巴经上百卷,选编的民间文学作品稿约500万字。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撒尼叙事诗《阿诗玛》(1960年)傣族的《葫芦信》(1959年)、《松帕敏与嘎西纳》(1959年)、彝族的《赛玻嫫》(1979年)、《查姆》(1981年)、纳西族的《相会调》(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创世纪》(1960年)、彝族阿细民间史诗《阿细的先基》(1959年)、壮诗《逃婚调》等。

1980年省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成立,到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下放地方与该所合并,改名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了深入研究民族文学,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为基层培养大批研究队伍,该所建所以来分别在德宏、大理等10个地、州举办了民族文学讲习班,培训专业人才470余人。到目前为止,该所收集的资料已达1000多万字。通过对多年收集的资料的整理,近几年已汇集了省内22个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况,编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资料》(七辑)中。特别是岩温扁搜集到了傣族学者祜巴勐着的《论傣族诗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这一古典文学理论着作,作者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傣族诗歌的起源、发展及傣族文学与原始宗教、佛教的关系作了较系统的探索,驳斥了认为傣族文学是佛教创造的观点。此书的整理问世,使傣族文学的历史上推了数百年。

在整理资料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的着作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论集》(二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1983年)、朱宜初等人合着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1983年)、何耀华等人合着的《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王松的《傣族诗歌发展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赵橹的《论白族神话与密教》(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李缵绪的《白族文学史略》(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张德鸿等人合着的《云南彝族文学概况》。阿图、徐国琼、解世毅等翻译、整理出版了藏族史诗《格萨尔》加岭传奇之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陆续编写白、纳西、彝、傣、傈僳、景颇、哈尼等17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史、简史和概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