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62页(1474字)
【释义】:
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质-能量不足性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及各器官功能紊乱,是由于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利用障碍,需要量或消耗量增加,以及生活环境不良,精神抑郁等引起。
【诊断】:
1.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或减轻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皮下脂肪逐渐减少。皮下脂肪消减通常从腹部开始,以后依次为胸、背、腰、四肢及臀部,最后为面颊部。
(1)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将营养不良分为轻、中、重三度,见表7-5。
表7-5 营养不良分度表
(2)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营养不良又分三型
1)消瘦型 能量和蛋白质均不足,以能量缺乏为主。其特点为皮肤松弛,皮下脂肪逐渐减少、变薄、干燥失去弹性、头发干枯、无水肿。
2)水肿型 能量摄入相对不足,蛋白质严重缺乏。其特点为长期的负氮平衡,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出现全身水肿,轻者仅有下肢水肿,重者于外生殖器、上肢、腹部及颜面部等处有凹陷性水肿。临床除有水肿外,还伴有毛发稀疏、干燥、失去光泽、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屑、溃疡、皮炎等脂肪肝等表现,又称为夸希奥科(Kwashiokor)症。
3)混合型 消瘦和水肿同时存在。
(3)营养不良患者经常合并有缺铁性贫血、多种维生素缺乏、腹泻、继发感染。
2.辅助检查
(1)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早期变化不大,随病情进展而降低,白蛋白常低于2.5g/dl。
(2)血清的必需氮基酸浓度降低,而非必需氨基酸浓度正常或升高。
(3)血清运铁蛋白<150mg/dl(正常200~300mg/dl)、铁结合力降低<250μg/dl。
【治疗】:
1.祛除病因 彻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及各种消耗性疾病。
2.护理 减少继发感染,做好皮肤清洁卫生及食具的消毒。
3.调整饮食
(1)能量供给 由少渐多,开始时每日167.36~230.12kJ/kg(40~55kcal/kg),若消化吸收较好,可逐渐增加至每日502.08~585.76kJ/kg(120~140kcal/kg),接近正常体重后,再恢复到正常需要量,蛋白质每日2~4g/kg。
(2)食物选择 选用高蛋白和高能量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4.药物治疗 口服各种消化酶,补充多种维生素及铁剂。食欲明显减退,可用小剂量苯丙酸诺龙(每次0.5~1mg/kg),每周1~2次,连用2~3周或胰岛素每次2~3u,每日2次,注射前先口服葡萄糖,以防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