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88页(1660字)
【释义】:
本病又称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肠腔呈节段性出血、坏死,病变部与健康部位界限清楚。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是一变态反应或与感染、蛔虫、饮食等有关。各年龄小儿均可患病,以婴幼儿,尤为生后2周的新生儿多见。本病起病急、病情重,故早期诊断、及时处理甚为重要。
【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是腹痛、腹泻、血便、腹胀、呕吐,常以急性腹痛或同时伴有便血为主诉,腹痛以持续性为主伴阵发性加剧,脐周或上腹压痛明显,可有反跳痛,偶有肌卫,便血为本病的主要特征,呈棕褐色或似赤豆汤样大便,每次量5~20ml不等,多于腹痛当天或第2天出现,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半数以上有发热,呕吐及腹泻。肛指检查多有血便,大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严重患者可迅速出现休克,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指端发绀、血压低下,全身皮肤呈网状花纹,亦有出现麻痹性肠梗阻,严重并发症有肠穿孔及腹膜炎。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多数患儿血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且有不同程度的核左移现象。
2)大便细菌培养 多数无致病菌生长,阳性培养则为产气荚膜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2)影像学检查 腹部仰卧位和立位X线片,显示胃囊扩张,空肠回肠充气,可见大小液平,排列紊乱,肠壁囊样积气,肠间隙增宽,肠黏膜皱襞变粗或模糊,严重者出现动力性肠梗阻、肠麻痹、门静脉积气等。
3.鉴别诊断
(1)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表现为高热、抽痉、脓血便,大便镜检可见成堆脓细胞,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肠套叠 多见1岁以下肥胖小儿,阵发性哭吵,腹部可扪及肿块,X线下充气灌肠可协助诊断。
【治疗】:
1.内科治疗
(1)禁食 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轻症需5~6d,重症需10~15d或更长,过早进食可引起复发,腹胀明显应及时胃肠减压,保证胃肠道休息和减轻胃肠压力。
(2)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有休克时即应补充有效循环量,改善微循环,同时纠正酸中毒,必要时输血或同时使用调整血管紧张度的药物,如多巴胺、异丙基肾上腺素、山莨菪碱(654-2)或阿托品。
(3)抗感染 应选用广谱抗生素,一般用庆大霉素、甲硝唑(灭滴灵)、氨苄西林、先锋霉素、头孢曲松(菌必治)等。
(4)有水肿者给予脱水剂。
(5)静脉营养疗法 对保证禁食者的营养,提高免疫功能,加快疾病恢复起到较好的作用。静脉营养液中热量分配糖类:(碳水化合物)占50%,脂肪占40%,蛋白质占10%,非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热量供应之比为10∶1,一般为10%脂肪乳剂每日0.5~3g/kg,复方氨基酸每日0.5~2.5g/kg,葡萄糖浓度为8%~10%,给予适量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乳剂与氨基酸易从小剂量开始,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2.外科治疗 适用于病情恶化,出现以下情况者:
(1)大出血不止或休克经药物治疗无效、危及生命。
(2)腹胀加重并出现肠梗阻、肠紊乱、肠坏死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