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检查及准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43页(1706字)

CT(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是X线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物体的层面进行扫描和重建图像的一种新技术。其大大地提高了组织密度的分辨率,能观察到各断面的一些细微结构,也能将正常组织同病变组织区别开来。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如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弥漫性脑肿胀、硬膜下积液等。

(2)颅内肿瘤 如髓母细胞瘤、畸胎瘤、松果体瘤、颅咽管瘤、星形细胞瘤、胆脂瘤等。

(3)颅内感染 如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病毒性、真菌性感染,脑寄生虫病,脑脓肿等。

(4)脑血管病变 如血肿,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栓塞等。

(5)先天性畸形 如脑膜膨出,大脑发育不全,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囊肿,结节性硬化等。

(6)其他疾病 如脑白质营养不良,一氧化碳中毒,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7)对于眼眶、中耳、鼻窦及口腔疾病的诊断。

【检查方法】

根据受检组织及病变特征及诊断需要,可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其中以普通检查(即平扫)及造影增强检查最为常用。

(1)普通检查 一般作横断面组织扫描(轴位),有时加作冠状扫描(冠状位)。横断面扫描时患儿仰卧,头部置于扫描架孔内,两侧对称,以眶耳线(或听眦线)垂直于床面。扫描时多用眶耳线为基线,依设备和需要的不同而选用0.5~1.0cm层厚,由基线依次向上对各层面进行扫描。对幕上部位扫描,其层面与眶耳线平行,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对幕下部位扫描,各层面与眶耳线的耳端成20°角进行扫描;眼眶部位扫描,则层面与眶耳线的眼端成20°角进行扫描。冠状层面扫描,患儿可取仰卧或俯卧位,头部向后过伸,并将扫描架倾斜一定角度,使扫描基线与眶耳线垂直,扫描时一般先行定位照像,以此决定扫描起始与终止层面。

(2)造影增强检查 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对X线的吸收差别不大而CT上难以显示或显示不清时,可经静脉注予造影剂,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脑组织间的吸收差别增加,对比度增高,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

1)造影剂注射法(团注法) 常用离子碘造影剂60%~76%泛影葡胺或碘肽葡胺1.5~2ml/kg,或选用非离子碘造影剂欧乃派克、碘必乐等,于数分钟内静脉注射后进行扫描。

2)静脉注射——滴注法 用60%~65%的上述造影剂量(或1ml/kg)先于5min内静脉注射,余量行静脉滴注以维持血中碘浓度。同时作CT扫描。

【注意事项】

(1)检查前禁食4h。

(2)增强扫描检查前应做碘过敏试验,方法为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后观察有无反应,个别碘过敏试验阴性患儿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故检查时应备有抢救用品,以便预防和处理严重过敏反应。

(3)检查过程中患儿须完全安静不动,以获得清晰图像,避免伪影产生。因此,患儿必须制动,头部与躯干应予固定。年幼儿童可在扫描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鲁米那)、地西泮(安定)或口服10%水合氯醛等镇静剂,促其安睡。如不合作儿童需在麻醉下进行。

(4)有发热、咳嗽、痰多、喘憋者不宜行CT检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