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古瓷引鉴

景德镇窑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地质出版社《中国古瓷引鉴》第60页(6211字)

如上所述,元代景德镇窑有了很大发展,其生产的品种繁多,但从装饰品种上说,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单色釉和釉下彩绘。

1.单色釉瓷

青白瓷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主要品种。元代继续烧造,但胎、釉、造型、装饰方法等和宋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的。常见刻划纹饰有云、卷枝、卷草、牡丹、莲瓣等;或在盘和碗内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于器盖或器身的装饰,如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狮钮盖梅瓶,盖雕成莲座形,上塑一昂首、蹲踞、翘尾的狮子;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观音坐像,法冠及全身披卦缨络纹;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方串珠高足杯及影青罐腹部堆塑的“月影梅”纹饰(图46);以及一些器物上的“S”形耳饰,兽面、朵花等附加饰物。元代镂雕瓷相当少,是十分珍贵的品种,如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所收藏的影青瓷枕,器身镂雕成广寒宫,周边围以杆栏,宫内有嫦娥、童子、观音及其它诸神;辽宁博物馆馆藏的镂雕人物高足杯,杯身呈五面,塑五个花瓣,串珠开光,每个开光中都镂雕手持荷叶的童子,非常精美。点彩是用富含铁元素的彩料信手点染,高温烧成的褐色斑点,没有规律。元代青白瓷器型较多,除了日常用的盘、碗、高足杯、瓶、罐、炉以外,还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芦形的执壶、扁执壶、多穆壶、匜(图47)、砚滴、笔山等。体形通常厚重饱满,瓶、罐等器下腹和胫清瘦,盘、碗体大而圈足小,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部分瓶、罐下连器座(图48)。底足一般无釉,有火石红色斑点。宋、元青白瓷的区别在于:①宋代影青瓷胎子轻薄、施釉薄,清澈透亮,青的成分多一些,而元的胎子略厚,施釉亦较厚,透光度差,青白釉偏白;②在装饰方面,宋代主要是刻、划、印,纹饰飘逸流畅,元代则多堆塑、镂空或光素无纹,元代纹饰流行的有云肩纹、缨络纹、宽体莲瓣等,并注重附加装饰,如“”耳、“S”形耳、器座等;③宋代的器型秀丽小巧,偏薄,而元代的则古拙饱满。

图46 元青白釉贴塑梅花纹罐

图47 元青白釉匜

图48 元连座瓶

白釉瓷 白釉也称为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这类瓷器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鹅卵,润如堆脂;多印花装饰,有云龙、龙凤、花卉、缠枝莲、卷草等(有的因为釉子很厚,故纹饰模糊,不甚清晰)。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白釉龙纹盘,盘心印对舞的龙纹,纹饰清晰严谨;白釉小酒杯,做成八瓣莲花的形式;两者虽然装饰风格不同,却代表了元代瓷器不同的装饰手法。元代白釉瓷主要器型有盘、碗、杯、高足碗、荷叶式盏托、狮耳大罐、折方执壶等。盘一般为敞口,直腹;碗为敞口,浅腹,折腰,盘和碗圈足很小(图49)。由于部分碗、盘口沿内壁相对印“枢府”、“太禧”等字,因此这类瓷被后人称之为“枢府瓷”。“枢府”是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太禧”是元代专掌祭祀之职的“太禧宗禋院”的简称,带这类款识的应是元代官府定做或征用的瓷器。由于这类瓷器制作精细,又有官府名称,被后人认为是元代官窑的产品(图49)。无论是否官窑所产,元代烧制白瓷的成功经验,却为以后釉下、釉上彩绘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49 元枢府釉盘

蓝釉瓷 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蓝釉瓷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扬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蓝釉划白龙纹梅瓶,通体施蓝釉,肥厚莹润,色深似宝石,非常均匀;白龙昂首曲颈,三爪尖利,须毛飘逸。具体做法是先在成型的胎子上划出云龙纹,上罩白釉,再在其它没有纹饰的地方施蓝釉,蓝白色彩对比强烈醒目,是国内外罕见的珍品(彩版35)。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蓝釉白龙纹盘,其工艺方法和装饰效果与扬州博物馆的梅瓶相似。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的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蓝釉金彩匜和杯等,又具有另一种风格,在高温烧成的蓝釉上,用金彩绘朵莲或梅花,经低温烘烤而成,金碧辉煌,十分珍贵。

35.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红釉瓷 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到现在几乎不见传世品,仅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其中红釉盘内壁上印双龙,盘心划三朵云纹,红釉深浅不一,颜色不纯正,说明元代工匠还不能真正控制红釉的烧成气氛。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才烧出了真正鲜红的釉色。

2.釉下彩绘瓷

青花 青花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出的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饰是黑色的。我国使用钴料绘纹饰的历史应追溯到唐代。唐三彩上的蓝彩,就是用从波斯进口的钴料涂绘而成的。但唐三彩是陶器,而且钴料是绘在已烧成的素胎上经第二次低温烧制而成的,所以不能算是青花。目前国内外专家公认的唐代青花的完整瓷器,当属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白釉釉下蓝彩三足炉,是1948年河南洛阳出土的。美国、丹麦的博物馆中也收藏有唐代白釉釉下蓝彩碗和罐。另外,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一块白釉蓝彩瓷片,胎子坚密,颜色较白、釉子牙白色,纹饰为蓝色的内外均绘有零碎叶纹组成的大菱形图案。以后又陆续采集到一些壶、碗、盘的残片,胎质均较粗松,胎色灰白或浅黄、胎釉之间都施有白色化妆土,釉子呈灰白或乳白色。底足为璧形宽圈足或环形窄圈足。蓝色纹饰有浅淡的、鲜艳的,也有浓艳的。纹饰有宝相花、四瓣小团花组成的“十”字,还有绘长脚流云的。经化验分析,这些残片均为高温釉下彩。河南博物馆收藏有从巩县窑发掘采集的白釉高温釉下蓝彩点绘小团花的撇口碗,五瓣团花钵式碗及蓝彩壶的残片,器形都有明显的唐代特征。这些青花和以后的青花瓷相比,胎子较粗、不够洁白,需要靠化妆土来提高釉子的洁白度。有的火候较低,纹饰多以点彩或条彩组成,有一定的原始性。国内外的一些陶瓷专家认为这些早期青花瓷的烧造地点应是具备了烧造高温白釉及低温三彩器条件的河南北部的巩县窑。从目前掌握的材料可以看出,两宋时期浙江一些小窑也能烧制青花瓷了。浙江博物馆收藏的1957年3月浙江龙泉县北宋金沙塔塔基出土了几片蓝色纹饰的瓷片,其胎子有的坚硬,有的稍差;胎色分别是肉红、灰红或灰白色,胎釉之间有的施化妆土;釉子有的略白,有的闪灰;都有或多或少的蓝色纹饰,颜色有深有浅,有的青翠,有的蓝中闪灰褐。经硅酸盐方面的专家化验分析的结论是:“使用的青花色料是含氧化锰很高的国产钴土矿”,“其烧成温度估计在1270℃左右”。浙江绍兴县南宋环翠塔塔基下也出土了一些青花瓷片。1975年江西吉州窑窑址发现了青花小碟及青花大碗。小碟胎灰白,绘草叶纹,青花颜色淡青,有的地方泛黑,可能是用当地钴料绘于胎上,施影青釉一次高温烧成的;青花大碗制做得比较精细。吉州窑盛于南宋,元初已衰败,这两件瓷器应是宋代晚期的作品。从以上出土瓷器或瓷片可以看出它们是初创阶段的产品,火候掌握不好,有的甚至烧生,不够坚硬,胎土、钴料淘洗不精,胎釉洁白度及青花的漂亮程度都不够理想。因此,这些为数极少的唐、宋青花瓷应是原始青花。到了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才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根据已公开报道的资料统计,已知我国现存国内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一百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二百多件。元代早期青花瓷器已知只有河北省定兴县窖藏出土的一件斗笠式高足碗及杭州元代前至元丙子纪年墓(1276年)出土的三件青花褐彩青白釉观音坐像。斗笠式高足碗敞口,斜腹,小底,高足,高足部分凸起六道弦纹。碗内用青花绘“月影梅”纹饰,胎子很薄,造型和元代中晚期的高足杯不同而近似于南宋产品,“月影梅”也是南宋时常见的纹饰。杭州出土的元早期青白釉观音坐像,其头发、眉毛、眼睛、服饰等是用青花、褐彩描绘的。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所用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和国产的钴土矿特点相同,应是国产钴料所绘,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匜、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还有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经化验证实,钴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并含砷,无疑是进口钴料,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十来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彩版34、37),这类器物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款的青花象耳云龙纹大瓶,被国内外研究元青花瓷器的专家学者称之为标准器。同类型的器物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伊朗阿别尔寺等都有很丰富的收藏。在国内,近三四十年以来各地陆续出土了很多类似器物。例如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了一批元代青花瓷器,其中最为珍贵的当推一对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罐盖为蹲狮钮,钮下覆莲瓣,中绘八宝(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肠)。罐口绘青花缠枝菊,肩部垂云四朵,云内绘流水落花,腹部串珠凸起围成菱花形开光,中间以釉里红镂空浮雕奇花异石,开光外空白处用青花绘折枝花,底部仰莲瓣中亦绘折枝花,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集青花、釉里红、镂雕、堆塑于一身,堪称元代瓷器中的珍品(彩版36)。与此同时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八楞带盖梅瓶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通身绘海水,衬托四条白色浮雕凸起的火龙,肩部垂云,底部仰云开光中分别绘凤纹及折枝花卉。此外,同出的还有青花八楞执壶、青花八楞玉壶春小瓶等等。1980年江西省高安窖藏出土的一批青花瓷轰动了国内外陶瓷界,出土的精品有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另外,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北京市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凤纹扁壶、出觚等瓷器的造型也是极为少见的。凤纹扁壶为扁圆形,小口短颈,矮圈足,昂首挺胸的凤头作流,卷曲的凤尾做柄,壶体绘展翅的凤身,下部绘折枝莲纹。觚则为喇叭口,细长颈,鼓腹,出四,高足外撇,从上到下分别绘卷草、蕉叶、折枝菊及覆莲。与它们同出的还有青花龙纹碗。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由此说明这类瓷器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据知此类瓷器国外藏量比国内多,除了少数是解放前从各种渠道辗转流出的以外,大多数是元末时外销到欧、亚、非洲的。这也说明了此类青花瓷器在元代是专为外销而生产的商品瓷。

34.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元

37.青花花果菱口大盘 元

釉里红 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红除了所用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做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只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因此无论是杰出之作还是一般作品,在每个时期,釉里红比青花都要少得多。前面已经提到,唐代长沙窑的工匠已经在偶然的情况下烧出了从各方面看都是十分原始的釉里红瓷器。直到元代晚期的景德镇湖田窑,才成功地烧制出真正的釉里红瓷器。元代釉里红瓷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传世品还是遗址、窖藏或塔基出土,远不如青花瓷器丰富。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个别制做潦草的釉里红瓷器也有罩影青釉的。由于铜分子在高温下非常活跃,所需烧成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稍有偏差,不是颜色烧飞了呈淡灰色,就是烧成灰红、暗红、黑红色,很少能烧成鲜红色。纹饰多见缠枝菊、牡丹、莲花、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芦雁、人物故事等,边饰多为变体莲瓣、云肩、灵芝云、蕉叶、回纹、弦纹等。器型多为大罐、高足杯、匜、玉壶春瓶、塔式罐、谷仓、大盘、碗、瓷雕人物等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高安出土的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腹部绘四个菱形开光,开光中绘孔雀牡丹、飞鹤穿菊、荷莲等等,纹饰纤细,釉里红略显暗红。扬州文物店收藏的一件元代大罐,腹部四开光分别绘祈雨的场面。釉里红颜色最好的要数河北保定出土的那件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了,其腹部开光中的花卉和石头是釉里红绘成的,鲜艳光润似红宝石,整个器物可以说光彩夺目(彩版36)。元代釉里红像这样成功的作品,是极罕见的。1979年江西丰城县征集到四件釉里红瓷器:塔式四灵盖罐、楼阁式瓷仓及两件瓷俑。这四件瓷器的釉子均为影青釉,光泽温润,胎子洁白细密,底部无釉。釉里红浅淡的呈紫红色,色深处为红褐色。其中四灵盖罐的器盖呈帽形,顶部塑一喇嘛塔,塔龛内置一坐佛,塔基下四周饰凸起的杂宝。罐的肩腹塑凸起的青龙和白,腹部塑朱雀、玄武及卷云纹。颈部有一行青花楷书“大元至元戊寅(1338年)六月壬寅吉置”、“刘大使宅凌氏用”。楼阁式瓷仓,呈庑殿重檐顶,鸱吻,正脊中饰仰莲,两侧带角亭,柱子安排呈“回”字形,上下两层均有护拦。楼上数人歌舞,楼下是谷仓,门柱上有楹联,柱旁立数人。其中瓦头、柱子、护拦及人物的冠、发、眉眼均为釉里红色,仓门用青花正楷书墓志,共一百五十九字,从墓志上得知,死者“殁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同年六月“安葬于南山”。两件釉里红瓷俑均戴官帽,着官服,持笏拱立,一为长须的老者,一为眉清目秀的青年。这四件瓷器应为一墓出土,是国内仅见的有纪年款的釉里红瓷器,现珍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另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釉里赭花卉纹小宝座(彩版38),通身纹饰为开光折枝菊、折枝茶花、缠枝牡丹及锦地纹,底座为凸雕云纹和花卉,底足凸雕鱼龙变化,周身釉子肥润,露胎的地方有大片火石红色。釉里赭颜色均匀,应是铜红烧成,由于烧成气氛和温度略有偏差所致。

36.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元

38.釉里赭花卉纹宝座 元

上一篇:元代的瓷器 下一篇:中国古瓷引鉴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