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古瓷引鉴

明代的釉下彩绘瓷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地质出版社《中国古瓷引鉴》第72页(18320字)

(一)明早期

1.洪武时期的青花和釉里红瓷

朱元璋是明代第一个皇帝建元“洪武”,在位32年(1368~1399年)。由于元末明初连年战争,百废待兴,制瓷业萧条,瓷器不多。

洪武时虽已设御窑厂,但目前没有发现带官窑款的瓷器。以前很多被视为元末或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自从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洪武瓷器碎片,才将其从元瓷或永乐、宣德瓷器中分离出来。从对典型器的对照排比中可知,洪武瓷既有元瓷的遗风,又有永乐、宣德瓷器的特点。

明故宫玉带河遗址中出土的瓷器有外酱釉、内钴蓝暗凸云纹大碗,还有外青花内模印凸起云龙纹盘。内心用青花绘三朵如意云纹,盘壁上内外模印、青花云龙纹饰正好重叠在一起,这正是元代枢府窑的装饰方法。纹饰内容、画法和元瓷相似,但比元瓷纹饰疏朗、明快。这两件瓷器虽然没有官窑款,但由于是明宫廷遗址出土,无疑应属洪武官窑产品。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洪武晚期的青花云龙纹撇口盘,胎坚釉匀,底足有釉,足墙矮、外墙直、内墙略外撇,口内沿绘忍冬纹边饰一周,底心绘三朵拖尾云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有很浅的暗龙纹,外壁上下绘弦纹各一道,中间绘龙追绶带状云纹两组(图51),纹饰纤细,青花色闪灰。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洪武瓷器的纹饰和元代纹饰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如这两个时期常见的缠枝菊,元代的菊花瓣是单层的而洪武时的则是双层的(图52、53);再如牡丹花,元代牡丹花瓣边缘呈串珠状,好似一排排晶亮的露珠,叶子或大而肥硕(彩版35),或像葫芦叶(俗称葫芦叶),洪武时的牡丹花瓣边缘则以留白显示瓣与瓣之间的层次而没有露珠(图54),叶子比元代的要小,画法娴熟简洁,像螺丝似的。做为边饰的仰莲瓣、覆莲瓣(一般在器物的底部或肩部),元代的基本是方角,瓣与瓣之间有缝隙,瓣中多画火纹、折枝花卉、垂云、八宝、杂宝等(彩版34、36),而洪武时的莲瓣是长圆形的没有楞角,瓣与瓣相连,没有缝隙(图52、53)。

龙首前的绶带状云纹

器心深云纹呈品字形排列

盘内口沿忍冬边饰

图51 明洪武青花盘上的云纹及口沿边饰

图52 洪武釉里红三友图梅瓶

图53 洪武釉里红大罐

图54 洪武釉里红花卉纹花口盘

34.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元

35.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36.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元

洪武瓷的胎体比元代的稍显轻薄,中部以下厚重,盘、碗的底足比元代的要大,大器足矮且宽,足里墙外斜,外墙里斜,底足无釉,细砂底。有的足底内心残留有乳钉状凸起,并有火石红或褐色斑、条,这是胎中含铁且淘洗不精细所致。施釉厚,釉面光润。青花颜色比起元代的浓艳稍显浅淡,略闪灰。常见器型有玉壶春瓶,盏托、碗、盘口环耳瓶、盘、大罐等。

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器比官窑的要多,纹饰风格和官窑青花相差不多,只是官窑瓷画得比较精细,而民窑瓷画得更随意更潇洒。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的绘画技法,均为随意点染,没有轮廓。民窑碗、盘内心常见草书“福”字。碗外壁的纹饰多画在上半部,碗口边常绘稀疏的回纹。青花颜色有的青中泛黑,有的浅淡清新。底足有的无釉、砂底,有的刷薄厚不匀的浆白釉,大多数有心凸起及自然形成或人工涂抹的火石红斑块。

这时期的釉里红瓷呈色不很鲜艳,绝大多数为紫灰色,纹饰类同于同时期的青花瓷,多为双层瓣的缠枝扁菊花、牡丹、云龙、松竹梅、海水、莲瓣等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洪武时釉里红大罐,其纹饰为松、竹、梅、石等,非常少见(图53)。此时常见的器型有:盘、花口盘(图54)、盏托、碗、罐、玉壶春瓶、兽耳盘口瓶、梅瓶(图52)等等。

2.永乐时期的青花瓷

永乐(1403~1425年)、宣德时期的瓷器,是明代瓷器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据史书记载,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六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带回了烧制青花的钴蓝料“苏麻离青”(有的史书记载为“苏泥勃青”)。这种钴蓝料含锰量低,在合适的火候中可以烧出浓艳的青色;但含铁量高,又会使青花中出现或大或小的黑色斑点,这种斑点下凹,沉入胎骨,迎光侧看闪银白色,俗称“锡光”,纹饰晕散不稳定。这些特点,成为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器中特有的风格。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的胎土淘洗十分精细,没有什么杂质,因此胎子很白,胎薄体轻,釉子莹润肥厚如脂。青花瓷造型秀丽,无论是盘、碗等圆器还是瓶、罐等立器,均上薄下厚,有一种沉稳的感觉。撇口盘、碗口薄似刃,瓶、罐等基本看不出接痕,说明修胎规整。这时期还有一些新品种,如抱月瓶、天球瓶、八角烛台、漏斗、蒜头口绶带扁壶、竹节柄茶壶、轴头罐、花浇、僧帽壶(图55)、压手杯(彩版41)、无档尊、篓尊(图56)、扁壶(图57)等。一部分器型具有西亚风格,说明那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普遍。其中,压手杯为永乐时所独有,而且数量不多,因此是最珍贵的品种之一。其胎厚重,造型小巧,秀美又稳重,放在手上大小适中,因而得名。

图55 永乐僧帽壶

图56 永乐青花缠枝牵花鱼篓尊

41.青花缠枝花卉压手杯 明·永乐

永乐青花瓷纹饰非常纤细。常见纹饰有折枝花果、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四季花、缠枝牵牛花、菊瓣、花鸟、云龙、云凤、龙穿花(图57)、凤穿花、胡人形像的舞乐人等,边饰有海水波涛、卷草、莲瓣、蕉叶、如意云头、回纹、弦纹等等。

图57 永乐青花龙纹扁壶

明代自永乐开始历朝官窑瓷器多有本朝年款,但永乐官窑瓷器带款的不多,青花器中仅见压手杯有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青花压手杯杯心狮子滚绣球纹饰或团花花蕊中用青花书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笔划圆浑有力,如不仔细辨认,易认为是纹饰。另外,上海博物馆所藏永乐青花莲池纹碗的底足内有一青花“花款”,以小碎花组成一个六角图形,是仅见的永乐花款。

永乐民窑青花瓷器,几乎不用“苏麻离青”料绘画而用国产料,其基本色调呈艳蓝色,有的闪灰,有的发黑,颜色比较稳定。纹饰常绘于碗外壁的上半部及内心部,大多数碗、盘内壁及外壁的下半部没有纹饰,口部多有卷草纹。一般都是随意点染,没有轮廓。常见的纹饰有:宝杵轮花、缠枝牡丹、折枝花、松梅、花鸟、石榴、飞龙、麒麟、人物、团云等。碗心多写楷书“福”字。因为是民窑,所用青花钴料及绘画的纹饰虽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但多少还能显露出时代风格。永乐民窑瓷器的盘、碗一般口面较大,口沿薄,向外折撇(纵观明代,只有永乐和正德时的盘、碗口沿外撇硬折的幅度大),口沿多有一圈很浅淡的黄褐边。民窑盘、碗和官窑的一样,也是上薄下厚,胎体细密、颜色白或灰白。釉子白中闪青,个别的闪灰,釉面光润,部分器物有开片。底足稍高内收,无釉的为细砂底,有釉的是很白很薄的浆白釉或稍厚不规整的亮青釉。修胎不甚规矩,有的还遗留有修胎造成的跳刀痕及鸡心凸起。

3.宣德时期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宣德时期(1426~1436年)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青花瓷都和永乐时的差别不大,有“永宣不分”的说法。宣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样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另外还有部分瓷器的主题纹饰用“苏麻离青”料绘,其余部分用国产钴料画。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海水云龙纹碗,就是用“苏麻离青”绘云龙,浓艳突出,画出了苍龙腾空的气势;用国产料绘画边饰海水波浪,清清柔和,浓淡互映,立体感极强,不失为一件杰出之作。

从总体上说,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子肥厚闪青,不太平整,像桔子皮,俗称“桔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摞大气泡。宣德时期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常见纹饰有枇杷绶带鸟(图58)、石榴、葡萄、四季花卉、花果、缠枝牡丹(图59)、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图60)、松竹梅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图61、62)、云凤、海兽鱼涛、狮球(图63)、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连钱纹、回纹、弦纹等。另外,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地留白龙纹渣斗,这类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

图58 宣德青花枇杷绶带纹大盘

图59 宣德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图60 宣德青花缠枝牵牛四方倭角瓶

图61 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图62 宣德青花云龙盔子碗

图63 宣德青花狮球纹盘

宣德时瓷器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小巧轻薄的,也有坚实厚重的,碗、盘、炉(彩版42)、杯、壶、罐、尊、瓶、盆等等应有尽有。碗分鸡心式、花楞式,口又分直口、撇口、花口,足有圈足、高足、卧足,还有盉碗、盔子碗(图62)等等。盘有直口的、撇口的、板沿的、花口花楞的(图58)等等。此时新出现或少见的器型有石榴尊、蟋蟀罐(彩版43)、豆、灯(图64)、烛台、四方倭角瓶(图60)、鸟食罐、十楞菱花式洗、天球瓶(图61)、渣斗、水注(图65)等。

图64 宣德灯

图65 宣德水注

42.青花花卉蟋蟀罐 明·宣德

43.青花火轮纹螭耳炉 明·宣德晚期

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上一般都有年款,大多是楷书六字“大明宣德年制”或四字“宣德年制”款,篆书款很少。盆、洗、奁、扁壶、瓶、缸、渣斗等瓷器的款多写在口部外沿;执壶、灯等多写在流或手柄的下部;碗、盘等多写在足底;盖盒、盉碗、豆等一般写两个款,分别写在盖上、器足或器口;高足碗、高足杯多写在内心或底足。可写的部位很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宣德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写成“德”样(图66)。

图66 大明宣德款

宣德民窑青花瓷与永乐民窑比差别不大,只是撇口碗口沿向外撇的幅度小。纹饰亦为一笔点画,少数有双勾平涂纹饰的。常见纹饰有翼龙、月影松梅、石榴百子、折枝牡丹、干枝梅、花鸟、松鹤、麒麟等。器型以碗、盘、罐、梅瓶居多。

宣德时期继承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烧造工艺并有所改进,呈色更加鲜艳稳定。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德釉里红三果高足碗,洁白肥润的釉子衬托鲜红的石榴、桃等果实,十分醒目。常见纹饰除了三果的还有三鱼的(图67)。如果仔细观察,看上去相同的三鱼或三果高足碗,其实是两个品种,除了釉里红以外,还有一种是将白釉按纹饰剔去,填上红釉,一次高温烧成的剔填红釉品种。

图67 宣德釉里红三鱼高足碗

此时青花釉里红瓷烧造很少,但烧制已十分成功了。如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云龙盉碗,青花绘云,釉里红绘龙,纹饰虽很纤细,但呈色稳定,红蓝对比强烈,是宣德时这一品种中的代表作。

4.宣德时的白釉酱彩瓷

白釉酱彩瓷为一次高温烧成。先在成型的瓷胎上划出纹饰,在纹饰部分涂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酱釉,其余部分涂白釉,入窑后一次高温烧成。北京市文物商店有一件宣德款白釉酱彩花果盘,釉、彩均十分光润明亮。同品种同纹饰的盘子,成化、弘治、正德等朝都有烧造。宣德时这类纹饰的盘子还有蓝釉白纹等品种。

(二)明代瓷器史上的空白期

明代瓷器史上所说的空白期是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5年)。为什么说这段时间是空白期呢?从传世瓷器看,几乎不见带这三朝官窑款的瓷器。史书也曾记载,从正统初年至天顺初年,当朝皇帝曾三令五申禁烧瓷器,加上当时景德镇闹过几次较大的灾荒,工匠生活艰难,官、民窑瓷器锐减,致使传世品寥寥无几。

1.空白期的青花瓷

近年来对景德镇御窑厂进行的考古发掘,在正统层中确实出土了一些没有年款的官窑瓷器。瓷器主要有大罐、大盆、大碗、盘等,纹饰为海水麒麟、海水龙纹、流云、火云、梵文、缠枝莲、仰莲瓣等,纹饰疏朗纤细的和繁密粗硕的并存,即有宣德晚期的特点,又不完全等同。青花瓷颜色浓艳。这时期民窑瓷器多见盘、碗、罐,纹饰有松鹤山石、麒麟芭蕉、菊花牡丹、山石孔雀(图68)、荷莲鸳鸯、人物故事(彩版44)等,纹饰活泼流畅,没有拘束。双勾平涂(即在轮廓线内平涂青花颜色的技法)渐多。江西新建县明代宁献王朱权的长子朱盘烒正统二年墓中出土了五件青花缠枝莲盖罐,和御窑厂出土的官窑瓷有一定差别,更接近于民窑。

图68 正统青花芭蕉山石兽耳炉

44.青花人物纹笔山 明·正统

景泰年间墓葬出土的青花瓷器种类稍多一些,如景泰四年严昇墓出土的长颈戟耳瓶、折腰碟、筒形香炉、净水碗、小盘以及景泰七年袁龙贞墓出土的碗、碟、戟耳方瓶、带座香炉等。从出土及传世品看,景泰年青花瓷胎子略粗厚,釉子浅鸭蛋青色或略闪灰,有的有开片,青花颜色深蓝,有褐色斑点。纹饰以折枝花、缠枝莲为多,也有卷云兰石、兰草、松竹梅灵芝,缠枝捧八宝、旋转状月华轮、结带四出金刚宝杵、人物、麒麟(彩版45)、梵文等,纹饰的随意性很强。

45.青花麒麟纹大罐 明·景泰

传世品中带天顺款的瓷器不多,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后仿的。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天顺年”款的青花回文筒形三蹄足炉及山西省文物商店收藏的署“天顺七年大同氏造”款的青花回文筒形三足炉,造型、纹饰风格相似,同为天顺时期的佛前供器。其他民窑青花瓷中盘、碗、罐、梅瓶比较常见,青花颜色有的浅淡,有的略深。常见纹饰有回文、梵文、云纹、婴戏、仕女、高士、渔樵耕读、松鹤寿星、携琴访友、梦幻仙境、乳虎山、鱼藻水波等等。口部除弦纹外,有的还绘锦格带状纹饰。纹饰潇洒飘逸。双勾平涂和一笔点画的都有。这时的云纹常画成一个连一个的铁索式,人物的衣襟、衣带、束发带向一个方向飘动,给人一种动感(彩版46)。

46.青花人物梅瓶 明·天顺

景泰、天顺时期梅瓶、罐的颈部较高,呈上小下大的梯形,腹部接胎痕迹比较明显,底足多白砂底无釉,浅宽圈足。瓶无论圆形方形,多有戟耳(或称月牙状耳)。香炉既有筒形,也有带座立耳小炉(有元代遗风)。盘、碗器型上薄下厚,圈足内收,底足一般有釉。民窑较粗糙的盘、碗底足可见放射状跳刀痕、鸡心凸起和窑渣。

总之,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青花瓷器,正统时的比较接近宣德瓷的特征,景泰、天顺时的青花浅淡,纹饰疏朗,潇洒随意,接近成化时期的风格。

2.空白期的釉里红瓷

空白期的青花瓷极少,釉里红瓷器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见于报道的只有景德镇北部景泰七年袁龙贞墓出土的两件缠枝莲折腰小碟,釉里红小碟为暗红色,周围有鲜艳的红色晕散痕迹,积料处有明显下凹的黑斑,黑斑周围泛绿色。内心饰花卉一朵,周围有涩胎一圈。刮涩圈为的是在叠烧时不沾连,即可省工省料又可多烧,是典型的民窑做法。这两件瓷器的釉子较薄,呈淡青色,并有宗眼,另外从它们的造型看,其小圈足很厚,似八字形外撇,砂底有火石红色,底有鸡心凸起等又有元代瓷器的风格。墓葬出土的东西,有的也可能是前代的,只能说最晚是这个时期的。因此,只这两件瓷器能不能代表空白期釉里红瓷的全貌,尚有待于以后的再发现。

(三)明中期

1.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成化(1465~1488年)早期的官窑瓷有的仍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多数使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点是青花颜色清淡典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

成化瓷器的胎子洁白、细密,胎体轻薄秀美;釉子洁白肥腴,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兰花栀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装饰,少数用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常见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盏托、梅瓶、玉壶春瓶、梨壶等,绝大多数是小件器,有“成化无大器”之说,但也不绝对,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奔狮麒麟大罐(图69)。成化瓷修胎规矩,瓶、罐、壶等立器有的隐约可看出接口痕迹;盘子塌底;碗、盘器足较直且稍高,底有釉,并有六字双圈或六字双框款,写“大明成化年制”。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写有双方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图70)。也有在罐上写“天”字款的,无圈框,俗称“天字罐”。成化款苍劲有力,笔划圆润,字体较大,被框、圈紧紧束住。

图69 成化青花麒麟纹大罐

图70 成化时的款识

成化民窑青花瓷,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仕、结带宝杵、海水江牙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缭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图70、71、72)。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写“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

图71 成化青花人物炉

图72 成化青花僧人坐像

成化釉里红瓷器主要是三鱼碗,颜色浓艳,有的比宣德时的还要夺目。

成化时的青花釉里红瓷传世品很少,只见有荷莲游鱼高足碗,其上青花荷莲浅淡纤细,釉里红鱼紫中闪黑,动感强烈,对比十分鲜明。

2.弘治时期的青花和釉里红瓷

弘治(1488~1506年)青花官窑瓷器无论从胎釉、造型,还是青花颜色,都非常接近成化,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

弘治官窑瓷胎子细润、坚密;有的釉面光亮闪青,有亮青釉的说法,有的釉面很白润,用“如脂似玉”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青花颜色闪灰浅淡,纹饰纤细,图案稀疏;还有一类器物青花颜色稍浓艳,纹饰细密。常见纹饰有海水龙纹(以浅淡青花绘海水,深沉青花绘行龙,立体感极强)、火云龙纹、荷莲龙纹、龙穿花、四季花果、海马异兽、松鹤、缠枝牡丹、缠枝莲花、葡萄、蕉叶、山石花卉、结带宝杵、海水江牙、婴戏、仕女及梵文等等。

弘治官窑器型秀巧,修胎规整、圆器底足圆滑,盘底下塌(明中、晚期同类器都有此特点),圈足比成化时稍矮,足外下部有的也用青花画双圈。

弘治时期官窑款字体秀气有力,其中“弘”字的部首“弓”绝大多数写得向左边歪,好像要向当中倒,被右边的“厶”支住。款识排列适度(图73)。

图73 弘治时期的款识

弘治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和成化时一样,无论胎、釉的质量,还是造型的秀气程度,在明代民窑瓷器中都是较为突出的。青花颜色比较浅淡。常见的纹饰有松鹤、折枝花、缠枝花、团花、花果、菜蔬、树石栏杆、高士图、婴戏仕女、骑马、鱼跃、庙前朝拜、火轮、莲瓣,纹饰画得非常潇洒飘逸,尤其人物,只寥寥几笔,活灵活现(彩版47)。常见器型除了盘、碗、香炉、大瓶、葫芦瓶外,还有一种深腹浅里的碗,俗称“诸葛碗”,即看外表是深腹碗,实际上碗很浅,底足心上有一大圆孔通腹部,腹是空的(图74、75)。相传三国时蜀国军师诸葛亮病重,吃不下饭,被敌国知道后派人前来证实,但来人看到诸葛亮一顿饭吃好几碗,赶紧回去禀报,实际上诸葛亮用的就是这种碗,对内安定了军心,对外又给敌人造成了错觉。其实三国时的窑址中根本没有出过这种造型的碗,传世品亦未发现,这种造型明代成化时才开始出现,弘治渐多,有人说是温碗,有人说是佛前供器。

图74 弘治青花缠枝莲纹诸葛碗

图75 弘治青花缠枝莲纹诸葛碗底部

47.青花人物纹三足炉 明·弘治民窑

弘治民窑瓷写款的不多,捐给庙里的佛前供器多写乞求平安、发财的长篇铭文,也有只写干支款的。

弘治时期的釉里红瓷传世品不多,所见只有釉里红花果盘,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绘四组花果:葡萄、石榴、莲蓬、枇杷。釉里红色彩不很鲜艳,红中闪灰。

3.正德时期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正德时期(1506~1522年)的官窑青花瓷胎体比前朝厚重,出现了很多大型瓷器。圆器的胎子致密、细薄,但比成化和弘治时的要厚重。立型大器胎厚欠精细,有的甚至出现缝隙。釉子肥厚光润,白中闪青或闪灰。青花料有的使用“平等青”,颜色清淡闪灰,有的使用“石子青”也叫“无名子”,颜色浓艳闪灰。正德后期开始使用“回青”,颜色浓艳闪紫,用双勾平涂技法绘画。常用纹饰有海兽波涛、翼龙、云龙、云凤、龙穿花(图76)、凤穿花(图77)、朵云、双狮戏球、仕女婴戏(图78)、缠枝蕃莲、缠枝牡丹、四季花果、山石牡丹、灵芝、蕉叶、花鸟、孔雀、八宝、八仙、暗八仙、山石栏杆、仰覆莲及阿拉伯文字(图79)、龟背锦、钱纹、回纹等。用呈色浓艳的青花料绘画纹饰的瓷器,其纹饰往往仿宣德瓷的画意。正德时期的婴戏纹很多,一般绘十几个孩子在庭院中戏耍,孩子的脑袋很大,眉清目秀,活泼天真,很是可爱。以阿拉伯文字装饰器物是正德瓷器又一大特点。

图76 正德青花龙穿花龙纹盘

图77 正德青花凤穿牡丹纹绣墩

图78 正德青花婴戏碗

图79 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字器座

正德官窑器型较多,立器比较厚重,接胎痕迹明显。瓶、觚类瓷胫部外撇后下收,像加厚一块,而正德之前的瓶、觚类胫部只外撇不内收。碗、盘圈足稍高,直立或外撇、盘塌底。大件器增多,大罐、大葫芦瓶渐多且出现绣墩(图77),绣墩是坐器。从宋代的画上得知,当时已有藤编木制或漆制坐墩;据说元代时已有瓷坐墩了,但没见过实物和报道,所见最早的绣墩是正德的,万历较多。明代绣墩主要特点是:造型瘦高,上下瘦、中间肥、上下边各有一排稀疏的大鼓钉(绣墩本身就是仿鼓的形状制作的),坐面向上凸起,面、壁交汇处的折楞圆滑。

正德时期官窑款写得很工整,排列稍显松散,六字或四字款都有。正德的“德”字和宣德的“德”字一样,“心”字上没有一横,呈“德”状(图80、81)。

图80 正德时的四字楷书款识

图81 正德时的款识

正德民窑青花瓷胎子坚致但不够细密,白中闪灰,有孔洞缝隙及黑点,釉子光润,白中闪青灰,多数是亮青釉,有的釉中有细密的气泡。青花颜色浅淡闪灰,具晕散、多双勾平涂,纹饰草率、随便,但不乏佳作。常见纹饰有缠枝荷莲、卷云纹、图案式小花、莲瓣、山石栏杆、凤穿花、婴戏、仕女、人物故事、鱼跃浪花、“壬”字云、梵文、花鸟、鹤鹿、田螺、方胜、钱纹、海涛等。撇口碗沿外折撇、幅度较大;盘底下塌,碗、盘圈足内收,修胎不规整,底足内釉色白,釉下隐约能看出放射状跳刀痕及小鸡心凸起和缩釉点。民窑款识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等,还有阿拉伯文款(图82)。

图82 正德时瓷器上的阿拉伯文款

正德时开始出现仿宣德瓷器,无论胎釉(釉中有细密的气泡)、青花颜色(浓艳,有的甚至有黑斑、晕散,但没有锡光及下凹的效果)、纹饰(如海水八怪、海马、海兽等,主题纹饰深,做为衬托的海水色浅)及造型等都像模像样,也署宣德款,但无论怎么刻意追求逼真,还是有正德本朝的风格。

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不多,也没有什么创新,只见过一件三果杯,釉里红颜色浓淡不一,浓的地方鲜艳,淡的闪黄。也有三鱼碗、盘传世,这些是宣德、成化以来的传统品种。

(四)明晚期

1.嘉靖时期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1522~1567年),国力强盛,需用瓷器量很大,因此传世品很多。这一时期青花官窑小件瓷器的胎子坚致细密、胎轻体薄,大件瓷器坚致但较粗、胎体厚重;小件器的釉面肥润光亮,大器欠平整,釉色白中闪青或闪灰。嘉靖时期的青花瓷器主要用西域地区的钴料——“回青”及江西产“石子青”配合使用(1),描绘出色彩艳丽闪紫的纹饰。由于“回青”料含铁量低,所绘纹饰没有黑色斑点,又由于含锰量高,纹饰浓艳泛紫。“回青”与“石子青”的配比必须适当,否则“回青”多了,纹饰流散,而“石子青”多了,颜色灰黑不鲜亮。由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崇尚炼丹,幻想成仙,因此嘉靖瓷器上常见松鹤、云鹤、仙鹿、八卦、灵芝、“卍”字,仙人乘槎等富于道教色彩的纹饰,除此之外还有鱼藻纹、三开泰、婴戏仕女、云龙火球、鸡冠唐草、花果花鸟、松竹梅三友、缠枝莲、缠枝牡丹、垂云、菊花、八仙、暗八仙(即八仙用的东西:扇子、鱼鼓、横笛、葫芦、阴阳板、宝剑、花篮、莲花或笊篱)、八宝、“福”“禄”“寿”、凤穿花、团龙、团凤、狮球麒麟、荷塘鸳鸯。这时的云纹还是“壬”字形;龙呈形嘴、比目眼(双眼在一侧,像比目鱼,因名),发毛前冲,爪子呈风车状;寿星的脑门很大很高,像冬瓜;小孩的后脑勺很大,爱穿长袍大褂。纹饰布局繁缛,没有层次。此时山水通景纹饰开始出现。

嘉靖时器型种类很多,盒有圆的、方的、倭角四方的、六楞或八楞的;葫芦瓶亦有圆的、方的、六方的、上圆下方的;瓶有梅瓶、蒜头瓶、锥把瓶、盘口瓶(图83)、蟠瓶、象耳瓶、玉壶春瓶;罐有圆形、方形、六方形、八方形、高足罐、盖罐;壶有圆的、扁的、六方的、四方的、梨形的,执壶腹部多带心形;杯有马蹄杯、方斗杯、铃铛杯、爵杯(图84)等。大器多大罐、大缸、绣墩、大盘等。大器修胎不很规整,接口明显,有的夹扁或翘楞;盘、碗多有酱口,颜色比永乐时的深,塌底,圈足内收,施亮青釉。

图83 嘉靖青花婴戏缠枝莲纹瓶

图84 嘉靖时的爵杯

嘉靖时期官窑款既有粗犷的,也有清秀的,但总的说写得比较规矩,“靖”字的边旁“立”一般都写在“青”字的上中部(图85)。有在器口横排写款的(如大缸、大罐、大瓶等),更多的则在器底双圈或双眶内写六字款。有的砂底器只在写款的部位罩釉。

图85 嘉靖时的款识

从嘉靖朝开始,景德镇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民窑无偿为官窑搭烧瓷器,好的上交,次品留作民用,这虽说是官窑剥削民窑的一种方法,但民窑瓷器质量因此明显提高,官窑专用的“回青”料得以流向民间。这时部分民窑瓷器胎釉比较精细光润,常见缠枝莲、向日葵、云鹤、正面龙、游鱼、树石栏杆、高士、婴戏、采芝、螭虎、禽兽及具有道教色彩或吉庆内容的纹饰,如盘、碗心内常有“连中三元”、“状元及第”、“福”、“禄”、“寿”、“正”、“王”等字。纹饰多用双勾平涂和单线平涂等技法,画风既有粗率的,也有尚清秀纤细的。粗器修胎不整,盘、碗底足有跳刀痕。民窑款多写“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大明时制”等,此时出现了赞颂款,如“富贵佳器”、“玉堂佳器”、“万福攸同”,堂斋款有“东书堂”、“于斯堂”等等。另外,凡是“万福攸同”四字款四字当中有三点的瓷器,应是嘉靖17年以后乐平烧制的,因为据记载,嘉靖17年景德镇发生械斗,一部分窑工跑到乐平烧瓷,在“万福攸同”款中间点三点,以做记号。

嘉靖时期传世的釉里红瓷器比前朝略多,有绘缠枝莲的玉壶春瓶及高足杯,纹饰纤细,颜色闪灰或闪黄。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蒜头瓶,瓶的肩、腹部凸起的螭虎纹是釉里红的。

2.隆庆时期的青花瓷

隆庆朝仅六年(1567~1573年),传世品少。官窑青花瓷无论胎釉、造型、颜色都比嘉靖时的要好。胎子坚细、釉面肥润,青花颜色比嘉靖时的还要浓重艳丽,非常漂亮。所见纹饰有龙凤、团螭、雉鸡牡丹、缠枝花卉、荷莲鸳鸯、鱼藻松鹿、仕女婴戏(图86)、人物故事、灵芝八宝、暗八仙、攀枝娃娃等等。器物造型不多,有盘、碗、洗、方胜形盒(图87)、银锭形盒、方盒、圆盒、瓜楞形盒、提梁壶、大罐、大缸等。

图86 隆庆青花仕女婴戏纹方盒

图87 隆庆方胜形盒

官窑款用笔粗重有力,多写“大明隆庆年造”(图88)。

图88 隆庆时的款

隆庆民窑器亦不多见,青花颜色同官窑一样浓艳泛紫,胎釉同嘉靖,常见纹饰有双螭灵芝图、云鹤、刘海戏金蟾、海涛山石、双桃等。螭虎的画法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最为精细。

民窑款写“大明隆庆年造”、“大明隆庆年制”的都有,其余和嘉靖的差不多。

3.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哥釉青花瓷及釉里红瓷

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1573~1620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这时期烧造瓷器数量很多,大器型所占比例大,大罐、大缸、大觚、大瓶、大盘、绣墩等很多,小器盘、碗、笔杆、文具也一应俱全。

万历官窑青花小件瓷器的胎子相当精细致密,大器稍差,釉子光润肥厚,足内施亮青釉。万历早期使用回青,青花颜色艳丽泛紫,中晚期使用国产青料“无名异”和“元子”(2)等,呈蓝中泛灰的色调。常见的纹饰有梵文、仕女、龙、凤、云、火球、莲塘鱼藻、荷莲鸳鸯、缠枝灵芝、缠枝牡丹、缠枝莲、八宝、八仙祝寿、鹿鹤、山石、盆景博古、山水、花鸟、花果、花草、海涛波浪、松竹梅三友、梵文莲瓣、庭园婴戏、人物故事、八卦、立狮、麒麟、芦雁以及树枝缠成的“福”、“寿”、“永”等字(彩版48),还有一些专为外销而生产的盘、盆、洗等瓷器,装饰有具异国情调的图案。总之,万历时期的纹饰繁密,稍显零乱,但也有疏朗清秀的,还有的在青花瓷上镂空纹饰,别具一格。

48.青花缠枝花编“福、寿”字葫芦瓶 明·万历

这一时期的大器很多,如北京郊区明代定陵出土的大缸、常见的梅瓶、大花觚等,大器一般都有接胎痕迹,底足无釉。小件瓷器常见有各式盒子、笔杆、笔山、盘、碗、香薰、炉(图89)、莲瓣形洗(图90)、烛台、各式托座、执壶、盆、军持、壁瓶等,有的修胎较精细,有的则稍粗。盒类瓷器多变型不平整,撇口碗的口沿有极小的凸起边,盘塌底严重,碗、盘足内有跳刀痕和火石红色。

图89 万历兽钮方炉

图90 万历莲花洗

万历青花官窑款多六字双行楷书,笔锋有力劲秀,也有较粗犷的。“万”字的开头笔划早期是草字头“艹”,晚期写成“”“曆”字有写成“曆”的,也有写成“”样的。

万历民窑青花瓷器胎子洁白,有粗有细,同是碗、盘,也有厚薄之分;釉子白中闪青、光润。青花颜色有浓艳闪紫的,也有蓝中泛灰的。绘画比较缭草。常见纹饰有狮球、婴戏、高士、人物故事、山石花果、鹊桃、石榴、荷塘游鸭、鸣凤、进宝图、蕉石玉、达摩、魁星、布袋和尚、仙翁、螃蟹、团螭、梅花、向日葵、山水等。仙翁的脑门很高,像冬瓜;螭虎、狮子的头很圆,稀疏的长发后飘;小孩儿的头大,后脑勺大,和身体不成比例。此时瓷器上绘的山水风景画面,绝大多数是背景,做为主题纹饰出现则主要在天启。

万历青花民窑款有年号款,也有吉语款、赞颂款、图记款等。如“福”、“寿”、“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玉堂佳器”、“长春佳器”、“富贵佳器”等。图记款多画兔子、太极阴阳鱼等。

万历时仿的宣德、成化青花瓷,胎体不够致密,既仿不出宣德时“苏麻离青”的金属光泽及凹凸感,又仿不出成化瓷小巧秀美的造型,所写款识也有一定差距。总之,无论如何所仿瓷器总是带有万历本朝瓷器的特点。

哥釉青花瓷在明代烧造的时间不长,主要在万历及明晚期,传世品较多。万历时哥瓷的胎体厚重、粗糙,但釉子肥腻光润,多米黄色,小开片呈肉红色,青花颜色有的浓艳,有的闪灰,没有层次。青花纹饰下面一般都垫一层白粉,使之略凸起,有粉的地方一般较白,釉子看上去略显松软,开片极细小或几乎不开片。常见纹饰有花蝶、云凤、松鹿、蟠螭等。除了绘青花外,有的器物上还加绘赭彩或凸起白纹。常见器型有梅瓶、胆瓶、敛口鼓腹乳足香炉、筒形香炉、尊、罐、缸等。底部有釉,除个别署本朝年款外,大部分写“玉堂佳器”、“富贵佳器”、“富”等吉语款。

万历时的釉里红瓷呈色不稳定,有的鲜艳,有的紫黑。万历官窑有三鱼碗、三鱼高足碗、三果高足碗等,虽说是传统产品,但不如前朝的精细。

万历时的青花釉里红瓷成功之作不多,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闹学图”碗,青花颜色浓艳而釉里红却是铁红色的。再如青花釉里红莲瓣形洗,青花颜色浓艳亮丽,釉里红却呈淡粉色或紫灰色。

(五)明末期

1.天启时期的青花瓷器

万历、天启之间,还有泰昌。泰昌皇帝在位仅一个月就病亡了,改年号天启。就现有实物看,泰昌时没有烧造官窑器,因此,传世品中有“泰昌”年款的瓷器,一般应是赝品。

天启皇帝在位七年(1621~1628年),天启朝官窑瓷器很少。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天启年米石隐制”款的青花花卉纹出戟方觚,胎子较厚,釉子白中闪蓝,青花颜色浅淡泛灰,纹饰纤细,勾勒平涂有少许皴染。造型规矩,款识写在口沿下,字体规整,可以说是天启瓷器的代表作(彩版49)。

49.青花花卉纹出戟方觚 明·天启

民窑青花瓷颜色淡蓝闪灰,也有艳蓝或黑灰的。常见纹饰有荷莲、山石芭蕉、高士、达摩、罗汉、魁星、婴戏、人物故事、二郎神、游鸭、鹭鸶、芦塘放鸭、禽石、雄鸡独立、江水沙丘、花鸟蝶虫、麒麟瑞兽、祥云瑞兔、吹箫引凤、赏画、卧牛、骏马、博古及大段文章等。纹饰多双勾平涂,只寥寥几笔,形象跃然器上,有的只淡描不平涂。全器纹饰很满,这种方法多在小罐上使用。

天启瓷器胎子既有轻薄的也有厚重的,施釉薄,釉面白中闪青,光亮但不润。主要器型有盘、碗、炉、罐、瓜楞罐、烛台、花觚、油灯等,修胎不精细。碗、盘底足普遍下塌,有放射状跳刀痕及鸡心凸起,并沾有窑渣。字题写在底部很粗糙的“天启年制”及“大明成化年造”等仿款;也有“富贵佳器”、“玉堂佳器”等赞颂款,“白玉斋”等斋堂款;还有兔子、如意、盘肠、方胜、灵芝、银锭等图记款。

2.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器

崇祯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在位十七年(1628~1644年)。传世品中没见过此时的官窑瓷器,只有民间定烧的佛前用器,一般民用瓷器及外销瓷。

因为没有发现崇祯时的官窑瓷,民窑瓷器没有可借鉴对比的,只能参考一些有长篇铭款及确切年款的寺庙或家庙的供器对比民用瓷的年代。按一般规律,供器和外销瓷制作得比较精细,能代表当时的制作水平。

有一部分供器胎子相当细润,甚至达到清代瓷器胎子细密的程度,施釉稍薄、较白、光润,青花色深蓝,很稳定。还有一种胎子较粗的,胎体厚重,施釉厚,釉子光润泛青、釉中有极细小的黑点,青花颜色暗蓝闪灰并晕散。崇祯青花瓷常见的纹饰有人物故事、达摩、罗汉、高官、仕女、婴戏、龙、凤、狮子、麒麟、牛、马、牡丹、梅鹊、山水、树石、花鸟鱼虫、蕉叶等。明末的龙纹多画正面,披头散发,呆滞无力。

还有一类瓷器,胎子洁白细致,釉子白润,青花颜色艳丽,纹饰绘画纤细优美,有的器物口、足部各有一圈暗花边饰,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产品。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小香炉,绘达摩说法,青花颜色略艳雅致,纹饰精细,外壁近口、足部分有暗花,足内有“大明崇祯年制”六字楷书款。另外,前几年从南中国海海底打捞上来的崇祯二年运往欧洲的沉船中也发现很多类似瓷器,因此,可将这类瓷器的时间上推到明末。但不能说凡是有暗花边饰的瓷器都是明末的,还要具体看这类瓷器的其它方面,如胎、釉、纹饰、造型等等特征。前人之所以将这类瓷器看成是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还因为青花颜色比较鲜亮,与康熙、雍正时青花瓷器相似,但康、雍时青花层次较多(后面还要提到),而崇祯这类瓷器纹饰颜色层次少。此类瓷器多绘人物故事及说经讲道,所绘云彩都是缭绕于山峰的“括号”云,如入仙境一般;树丛矮小细密,地皮锦细,粗看也像“括号”。这类瓷器,是崇祯时的外销瓷,也代表了崇祯及明末瓷器的最高水平。

崇祯的日常民用瓷,青花颜色有灰蓝,深蓝,有晕散的也有稳定的。纹饰一般画得比较潦草,常见纹饰有螭虎、凤鸟、游鱼、山水、树石、花鸟、玉兔、婴戏、达摩、和尚、高士、八仙、荷塘、花卉、松葡萄、松树、垂柳、月影、博古(彩版51)等等。

51.青花博古纹筒瓶 明·崇祯

崇祯时期主要器型有盘、碗、罐、花觚、香炉、净水碗、筒瓶(彩版51)等。多酱口,除部分盘、碗外,一般底足较高,足外墙下边无釉,底足内亦无釉。盘、碗有放射性跳刀痕,有的足根底下留有没旋削净的小台、窑渣、鸡心凸起及火石红斑块。筒瓶、花觚、罐等立器一般细砂底,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纹。

崇祯青花瓷器带年款的较少,佛前供器多有长篇铭文,字体比较古拙。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那件香炉,底足有六字三行“大明崇祯年制”款,字体很小但有力、规整,青花颜色艳丽。崇祯时的斋堂款很多,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碗底常见“富贵佳器”、“雅”、“白玉”、“宣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兔子等图记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