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襄宜公路岘山垭滑坡体探地雷达滑坡勘探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地质出版社《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第36页(2439字)
岘山垭滑坡位于襄樊市襄阳城南门外3km处,襄宜公路旁。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1990年计划对襄宜公路进行加宽扩建,而岘山垭滑坡作为病害直接威胁公路扩建工程顺利进行,在1991年5月应用探地雷达对该滑坡进行地质勘查。
滑坡区为低丘缓坡地形,滑坡地段为缓坡岗洼微地形,北东濒临襄宜公路,南西紧靠岘山,形成南西高,北东低的坡积裙地貌。滑坡地段地层从上到下依次是第四纪全新统、更新统坡残积层及下寒武统刘家坡组泥质灰岩。滑体主要为更新统坡残积粘土层,分布厚度4~18m,由南西向北东厚度逐渐增大。
岘山垭滑坡为土体滑坡,也属于膨胀土滑坡。1970年修建焦枝铁路对老公路进行了改造,将岘山垭路面标高由85m降至82m左右,加大了边坡的临空面,于1971年8月暴雨后,岘山垭南西坡发生第一次塌方,伴随挡墙断裂,路面变形,山体产生裂缝,成为潜在不稳定体。1983年9月大雨后又产生第二次变形破坏,公路近旁房屋产生拉裂倒塌。1984年又将路面降低2m,进一步促使山体变形破坏,向公路临空面滑移挤出。
根据探地雷达资料,参照钻孔及地质测量资料,可提供基岩顶深图、覆盖层等厚图,滑坡综合成果图。图2-15为滑坡综合成果图。图中圈出滑体边界子滑体边界以及由滑动而造成地下裂缝发育带。
图2-15 岘山垭滑坡综合成果图
本次雷达探测可解决三大问题:①查明滑坡成因,滑坡理论表明地形与基岩面形态是土体滑动的应力因素,而水是影响斜坡土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应用地质雷达可以快速、完整地得出滑动面的形态(图2-16)并指出土坡中相对透水层的层位,从而探明滑坡的成因;②揭示滑坡特征,土体滑坡的滑体边界与滑动面由于电性特征明显,经过一定处理很容易在探地雷达图像上识别。滑体由于应力作用引起的张裂缝是滑体失衡的重要标志,而这些标志在探地雷达图像上特征明显,很容易划分出来;③滑体描述,图2-15是根据探地雷达测量结果得到的滑坡的成果图。根据斜坡滑动的潜在可能,可划分成A、B、C、D四个子滑体。A.滑体位于测区西南端,滑体长85m,后缘宽25m,前缘宽70m,呈似等轴状,滑动方向倾向北方,滑动面产生在残积土中。该滑体形成可能与采石场废石料堆积而使滑体超载失稳有关,对襄宜公路似不造成较大威胁;B.滑体位于滑区西端,滑体长150m左右,后缘宽20m,前缘宽40m,呈梭形。该滑体后缘和前缘均未见明显的裂缝发育区,说明滑动不甚明显。加之滑体前缘离垭口公路距离75m,尚不会对公路造成较大影响;C.滑体位于测区中部,滑体长190m,后缘宽60m,前缘宽140m。该滑体特征明显,后缘与前缘张裂缝发育。滑体前缘正好位于垭口公路,是本测区对襄宜公路威胁最大滑坡;D.滑体位于测区南端,滑体长155m,后缘宽15m,前缘宽45m。后缘与前缘张裂缝明显。但由于滑体边界离公路稍远,公路改造工程对滑体失稳影响小,图中a、b、c、d、e、f、g、h、i为裂缝发育区。(李大心,1995)。
图2-16 残积滑体内裂缝雷达图像特征
【参考文献】:
邓清禄.2000.斜坡变形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段永侯,罗元华,柳源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姜卫方,万明浩.2000.地质雷达在滑坡面调查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物探与化探,24(3)
金培杰,曹玉立.1993.甚低频电磁法在确定滑坡地下水分布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17(2)
金培杰,曹玉立.1992.静电α卡法在探测滑坡地下水中的应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3(3)
李媛,张颖,钟立勋.1992.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1996.工程地质学基础.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大心.1994.探地雷达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传正.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牟会宠.1987.滑坡.北京:地震出版社
牛建军,张晓培,邱慧.2000.综合物探方法在中里滑坡调查中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7(3)
孙纪荣.1989.三峡黄腊石滑坡与K剖面法电法勘探工程物探.工程物探
王谦身,张赤军,周文虎等.1995.微重力测量——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晏同珍,杨顺安,方云.2000.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张咸恭,李智毅等.1998.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1983.日本工程物探译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