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科急诊手册

肱骨上端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骨科急诊手册》第80页(2085字)

肱骨上端骨折包括肱骨大结节骨折、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上端骺分离)及肱骨外科颈骨折等。其中以肱骨外科颈骨折最为多见。

(一)肱骨大结节骨折

1.病因 肱骨大结节骨折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于肩关节脱位,致伤暴力可为直接也可为间接暴力。

2.临床表现与诊断 病员伤后肩部外侧疼痛,活动上臂疼痛加重,局部肿胀、压痛,上臂外展受限,肩关节正位片可显示骨折。

3.治疗

(1)对无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可仅用三角巾悬吊,约1周后开始自主活动,4周后伤肩可随意活动。有肩关节前脱位者,肩关节整复后大结节也多可自行复位,可按肩关节前脱位治疗。

(2)对移位明显手法不能整复者,应考虑行开放复位内固定。不切开复位则肩袖失去止点,将严重影响肩部外展功能,术后外展架固定3周,并加强伤肢功能锻炼。

(二)肱骨上端骨骺分离或解剖颈骨折

肱骨上端有三个骨骺,即肱骨头、大结节及小结节。于5~8岁时三个骨骺融合成为肱骨上端一个骨骺,至19~21岁骨骺与肱骨干融合。因此,肱骨上端骨骺分离多见于7~18岁,成人则发生肱骨解剖颈骨折。

1.病因及分类 此骨骺分离(或骨折)多因跌倒时上肢外展及前屈、旋转,暴力沿肱骨向上传导作用于骺板或解剖颈所致。依骨折端稳定情况可分为:

(1)稳定型:原始损伤前后移位少于干骺断面1/4,前倾少于20°的内收型,外展型虽然极少发生,但由于整复及固定后肩关节易处于内收位,骨折容易得到稳定故亦属于稳定型。

(2)不稳定型:骨骺分离前后移位超过干骺断面的1/3,成角大于20°

2.治疗

(1)无移位或稳定型骨骺分离可以三角巾悬吊3周,然后开始功能锻炼,在伤后2个月左右肩部功能可基本恢复正常。

(2)手法复位外固定,复位后常需肩外展、屈曲才能维持整复后的位置,可用外展架及石膏外固定。

(3)对移位明显的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缝合固定或用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3周拔出钢针,开始练习活动。禁用螺丝钉固定,以免损伤骨骺。解剖颈骨折有可能发生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可采用肱骨头切除术,术后可保持肩部一定范围的活动。近年来有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三)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以下2~3cm,为松、密质骨相邻之部,常易发生骨折,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较多。

1.病因及类型 此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着地时,暴力沿肱骨干向上传导冲击引起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分为以下几类:

(1)裂纹型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

(2)外展型骨折:跌倒时上肢处于外展位,并使骨折远端呈外展,形成骨折端向内成角移位,有时两骨折端可相互嵌插或交错重叠移位。

(3)内收型骨折:跌倒时上肢内收位,形成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两骨折端内侧常可嵌插。

2.临床表现及诊断 根据外伤史、肩部肿痛、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肱骨上端周围明显压痛、肩部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且X线片可显示骨折的类型,以供治疗参考。

3.治疗

(1)对于无移位骨折、嵌插型骨折或轻度移位骨折不需整复,只用三角巾悬吊3周,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2)对有重叠移位,特别是青壮年应使骨折整复满意,复位后以外展架和超肩关节小夹板固定,外固定于4~5周后拆除。

(3)对移位严重、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失败、治疗时间较晚不能手法整复者,可行切开整复内固定,术后外展架固定4~6周。

肱骨外科颈骨折邻近关节,易发生关节粘连,造成功能障碍。因此,治疗中应强调加强早期功能锻炼,老年患者尤应如此。

上一篇:颈椎损伤 下一篇:骨科急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