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第336页(1252字)
枪弹射击人体所致的损伤。典型的枪弹伤,有射入口、射创管和射出口。①射入口。弹头射入人体时形成的创口。射入口组织缺损,不能合拢,皮肤内翻。在射入口的周围有1~2毫米的环状表皮剥脱,称挫伤轮或冲撞轮,由弹头顶压皮肤并旋转前进时挫压组织形成。在挫伤轮的内缘有污黑色的轮状痕迹,称擦拭轮或污垢轮,它由弹头披甲表面沾附的铁锈、油垢、灰尘以及火药残留物形成。若贯穿衣服时亦可见于衣服的破口处。在近距离射击时,射入口周围可附有未燃烧完的火药颗粒和烟晕。距离越近射击附着物越密、面积越小,故对判断射击距离有重要意义。如果贴近射击时,还可见到枪口印痕。射入口的大小和形态与射击距离、射击方向有很大关系。远距离射击时,创口呈圆形(垂直射击)或椭圆形(斜向射击),由于弹头穿过皮肤以后,牵张的皮肤又回缩,故射入口直径常小于弹头直径。接触射击或近距离射击时,由于高温、高压的爆炸气体冲撞创口,使创口周围皮肤损伤,故射入口中央组织缺损较大,边缘呈星芒状或“十”字状撕裂。②射创管。弹头穿过人体组织形成的创道。通常呈直线形,其方向与射击方向一致。但如遇骨骼,常可改变方向而形成曲折射创管。在射创管的射入口端,常有随弹头带入的衣服碎片及烟灰火药等异物,在射出口端常有骨或脏器组织碎片。③射出口。进入人体的弹头在穿出体外时所形成的创口。射出口的形状不规则,多呈裂隙状。创口边缘外翻,局部组织无缺损能合拢在一起。创口周围无挫伤轮、擦拭轮和射击附带痕迹。射出口的大小与射击距离有一定关系。一般远距离射击时,射出口大于射入口,尤其是弹头变形或弹头穿过骨质而形成骨质碎片时,可使创口撕裂扩大呈星芒状。近距离射击时,因高温高压气体冲击力大,严重破坏了射入口的组织,而弹头进入机体后能量明显减少,射出口小于射入口。稍远距离射击时,射出口与射入口大致相同。
由于枪支种类、弹头质地、弹药成分、射击距离、射击角度、受击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枪弹伤。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贯通枪弹创。弹头活力较大时,可穿透人体,形成射入口、射创管和射出口。②盲管枪弹创。当弹头活力较小时,弹头射入人体内,但无穿透能力,停留在组织内,仅有射入口和射创管,而无射出口。③回旋枪弹创。弹头在体内遇到骨质,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形成弯折的射创管。④擦过枪弹伤。弹头以切线方向从皮肤组织表面擦划而过,深者可将皮肤和皮下组织犁成一条深沟,射创管外露。⑤反跳枪弹伤。子弹在飞行途中与坚硬物体(如砖石、钢铁)相撞,改变飞行方向形成跳弹。跳弹击中人体时便形成反跳枪弹伤。由于跳弹动能较弱,一般造成损伤较轻。⑥炸裂枪弹创。活力极大的弹头射入头颅时,会产生巨大的炸裂作用,使头皮,颅骨和脑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⑦空弹枪弹伤。使用空仓弹或不装弹丸的气枪接触人体射击,高压气体有时也可穿透人体组织造成创伤。⑧霰弹伤。猎枪发射霰弹,有密集或分散的多个射入口,呈圆锥形分散,即中心密集,四周分散,一般无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