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理财手册上》第336页(6270字)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下列专门方法:(1)设置会计科目及帐户;(2)复式记帐;(3)填制与审核凭证;(4)设置与登记帐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会计报表。会计科目是对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1.设置会计科目帐户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是:

(1)要根据不同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本着全面核算其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及结果来确定应该设置哪些会计科目。

(2)设置会计科目时必须符合国家和企业经济管理的要求。

(3)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4)设置的会计科目的名称要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5)设置的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借贷记帐法的帐户基本结构是:每一个帐户都分为“借方”和“贷方”,一般来说规定帐户的左方为“借方”,帐户的右方为“贷方”。

资产类帐户的结构是:帐户的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年、月、季),借方记录的会计数额称作借方发生额,贷方记录的会计数额称作贷方发生额,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期末将借贷方发生额相比较,其差额称作期末余额。资产类帐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例如“材料”帐户,借方记录的增加额要大于(至少等于)贷方记录的减少额,所以有借方余额(或无余额),借方期末余额转到下一期就成为借方期初余额。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如果用丁字帐户来表示,其具体结构包括:

(1)资产类帐户结构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帐户结构

(3)成本费用类帐户结构

(4)权益类帐户

2.复式记帐

复式记帐法是单式记帐法的对称,它是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记录时,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帐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帐方法。目前,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各类企业必须采用借贷记帐法这种复式记帐形式。

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可以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在各项经济业务登记到帐户之前,都要先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运用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确定所涉及的帐户及其应借,应贷的方向和金额,我们把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帐户的名称及其金额的记录以借贷记帐法会计分录形式表现如下:

借:××科目 ×××(金额)

贷:××科目 ×××(金额)

会计分录有简单会计分录与复合会计分录之分。分录中只有两个会计科目的分录为简单分录,分录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会计科目的为复合分录。复合分录实际上是由几个简单分录组合而成,不能编制多借多贷的复合分录。

采用借贷记帐法进行试算平等时,有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计算公式如下:

(1)发生额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帐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帐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帐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帐户贷方余额合计

进行试算平衡时,可以设置下列表格形式:

总分类帐户本期发生额试算:

总分类帐户余额试算平衡表:

还可以采用一种格式的总分类帐户本期发生额余额试算平衡表:

3.等别与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用来登记帐簿的依据。会计凭证按其用途和填制程序分类,分为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两类。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是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原始证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各种原始凭证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凭证的名称;

(2)填制凭证的日期;

(3)填制凭证单位或填制人姓名;

(4)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5)接受凭证单位的名称;

(6)经济业务内容;

(7)数量、单价和金额。

填制原始凭证时,要做到:

第一,凭证填制的内容、数字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填列,确保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真实可靠,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填制的原始凭证必须由经办人员和部门签章。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财务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第三,原始凭证的各项内容,必须详尽地填写齐全,不得遗漏,而且凭证填写的手续必须完备,符合内部牵制原则。

第四,原始凭证要用蓝色或黑色笔书写,字迹清楚、规范、填写支票必须使用炭素笔,属于需要套写的凭证,必须一次套写清楚,合计的小写金额前应加注币值符号,如“”、“HK$”、“US$”等。大写金额有分的,后面不加整字,其余一律在末尾加“整”字,币值单位与金额数字之间,以及各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隙。

记帐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直接凭以登记的依据。记帐凭证应具备的要素有:填制凭证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内容摘要;会计科目及记帐方向;记帐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帐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的签名盖章,收付款的记帐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填制记帐凭证时应做到:凭证摘要简明;业务记录明确,不能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填制一张记帐凭证,在一张记帐凭证上,只能反应某一项经济业务,或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科目运用准确;附件数量完整;填写内容齐全;凭证顺序编号。若一笔经济业务,需填制多张记帐凭证的,可以采用按该项经济业务的记帐凭证数量编列分号的方法,如,前面的整数为

总顺序号,后面的分数为该项经济业务的分号,分母表示该项经济业务的记帐凭证总张数,分子表示该项经济业务的顺序号。

4.设置与登记帐簿

会计帐簿,简称帐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若干帐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用以全面、系统、序时、分类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企业应按用途分别设置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必要时,还可设备查帐。帐簿登记,一般应遵循下列八项原则:

(1)登记帐簿时,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帐内。

(2)登记完毕后,要在会计凭证上签名或盖章,并注明已经登帐的符号(如“√”)表示已经记帐。

(3)帐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适当空距,一般应占格长的二分之一。

(4)登记帐簿要用蓝黑墨水书写。

(5)各种帐簿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

(6)凡需要结出余额的帐户,结出余额后,应在“借或贷”等栏内写明“借”或“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帐户,应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

(7)每一帐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承前页”字样。

(8)由于记帐凭证错误而导致帐簿记录发生错误,应先更正票据,然后按已经更正的记帐凭证登记帐簿,进行更正。更正错帐的规则有三个。

A、划线更正,又称红线更正。更正的方法是:将错误的文字或数字划一条红色横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以备查考,然后,在划线的上方用蓝字或黑字将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填写在同一行的上方位置,并由更正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以明确责任。这种方法适用于帐面笔误,而凭证没错。

B、红字更正,又称红字冲销。红字更正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a.根据记帐凭证所记录的内容记帐以后,发现记帐凭证中的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或记帐方向有错误,目记帐凭证同帐簿记录的金额相吻合。更正的方法是:先用红字金额填制一张与原错误记帐凭证内容完全相同的记帐凭证,并据以用红字登记入帐,冲销原有错误的帐簿记录;然后,再用蓝字或黑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帐凭证,据以用蓝字或黑字登记入帐。

b.根据记帐凭证所记录的内容记帐以后,发现记帐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记帐方向都没有错误,记帐凭证和帐簿记录的金额相吻合,只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的正确金额,应采用红字更正法。更正的方法是,将多记的金额用红字填制一张与原错误记帐凭证所记载的借贷方向、应借、应贷会计科目相同的记帐凭证,并据以登记入帐,以冲销多记金额,求得正确金额。

C、补充登记,又称蓝字补记。更正的方法是,将少记的金额用蓝字或黑字填制一张与错误记帐凭证所记载的借贷方向、应借应贷会计科目相同的记帐凭证,并据以登记入帐,以补记少记金额,求得正确金额。这种方法适用于证帐数字不符,帐面少记金额时。

总帐和明细分类帐登记帐应按平行登记的原则记帐,即:同时登记,方向一致,金额相等。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一定对象,经过汇总,分配归集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费用,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成本计算在不同行业企业中计算特点不同。这些不同将在具体理财实务中讲述。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就是盘点实物、核对帐目以查明各项财产和物资的实有数额及占用情况的一种专门方法。其一般程序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成立清查组织

(2)做好准备工作

(3)进行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后,要将清查的结果填制下列表格:

(1)盘存表

(2)实存帐存对比表

7.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以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全面反映的一种书面报告。按现行制度规定,会计报表(对外)包括:

(1)资产负债表;

(2)损益表;

(3)财务状况变动表;

(4)利润分配表;

(5)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这些报表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编制的项目要求还不完全相同,这些将在实务中讲述。

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是(1)数字真实;(2)计算准确;(3)内容完整;(4)编报及时。

会计核算方法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时,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内容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加以审核;同时,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帐簿中开设帐户,并根据审核无误的记帐凭证,运用复式记帐法登记帐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各种需要确定本构成的业务,要进行成本计算,对凭证帐簿记录要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最后,根据核实的帐簿资料编制财务报表。其关系图示如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