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31页(4530字)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不洁断脐,使破伤风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本病属中医学“脐风”、“四六风”、“七日风”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是由于接生时消毒不严,破伤风杆菌进入脐部引起感染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进入中枢神经组织中与神经节苷脂结合,使抑制性神经介质释放障碍,造成运动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射强化,引起肌肉痉挛。

中医学认为断脐处理不当,接触不洁之物,为风冷水湿秽毒之邪侵袭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有消毒不严接生史,或不洁挑牙,擦口腔史。

2.生后4~6日发病。

3.表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刺激后即诱发痉挛,四肢抽搐呈强直性痉挛。

二、实验室检查

脐部分泌物可作厌氧菌培养,但阳性率不高。

三、临床分型

1.轻型:潜伏期超过14天,只有牙关紧闭及局部肌肉强直。

2.中型:潜伏期7~14天,发病48小时后出现痉挛,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直,阵发性痉挛。

3.重型:潜伏期在7天以内,发病24小时即出现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反复发作喉痉挛和窒息。

〔鉴别诊断〕

1.新生儿低钙血症:

早产儿,人工喂养儿,母有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及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史。围产窒息、感染,缺氧后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病史。新生儿早期或后期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和体征,惊厥,呼吸暂停。血钙值<1.75mmol/L或游离钙值<0.9mmol/L。

2.新生儿低血糖症:

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有窒息缺氧,感染,硬肿症病史,或母有糖尿病史。生后较早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阵发青紫,惊厥,呼吸暂停。血糖值足月儿生后3天以内<1.7mmol/L,早产儿<1.1mmol/L;3天以后均<2.2mmol/L。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风邪犯表

烦躁不安,喷嚏多啼,吮乳困难,口噤难开,颈项牵强,舌质薄白,指纹红。

二、邪犯肝经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口撮不乳,面呈苦笑,面唇青紫,指纹青紫。

三、气阴两虚

抽搐渐缓,口撮有松可以张口吮乳,四肢渐柔,形体消瘦,动则汗多,乏力,舌质红绛,苔薄。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患儿置隔离室内,保持安静,避光,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必要时操作要集中进行。动作宜轻、快。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做好口腔、脐带护理,脐部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再涂以2.5%碘酒,应用75%酒精脱碘,每日1次,直到脐部干燥,无渗出物为止。所用敷料用火烧掉。

4.病初禁食,以免误吸,以静脉输液供给营养及药物;痉挛减轻后用胃管喂养,每次喂奶前要先抽胃内容物,如残余奶过多,暂停一次,以免发生呕吐窒息。

二、中医分型治疗

1.风邪犯表

治法:祛风散邪,疏经活络。

方药:玉真散加减。

白附子3g 南星2g 羌活3g 防风3g 白芷1g 天麻3g 地2g 僵蚕2g 大茴1g(后下)

加减:咳嗽有痰加杏仁、陈皮;脐疮未愈加蒲公英、紫草。

2.邪犯肝经

治法:熄风镇惊,通经活络。

方药:撮风散加减。

蜈蚣、全蝎各2g 钩藤、僵蚕、蝉衣各2g 朱砂0.2g 麝香1.5g 共研末,和匀,每次0.3g,每日2~3次。

加减:高热加生石膏(先煎);便秘加大黄(后下);痰多加胆南星、半夏。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熟地、当归、白芍、黄芪、五味子各3g 黄精2g 炙甘草1g

加减:余邪未尽,加用撮风散;汗多加龙骨、牡蛎。

三、止痉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1.安定为首选药,1mg/kg·次;复方氯丙嗪1mg/次,q6h侧管滴入,如仍不见减轻,在密切观察下安定可增至2mg/kg·次,或中间加用10%水合氯醛0.5~1.0ml/kg·次鼻饲或肛注。

2.若患儿遇刺激时抽搐,安静时不抽,表示镇静剂量合适,病情稳定一天后可逐渐减量,由q6h→q8h→q12h,每次量仍为1mg/kg。

四、破伤风抗毒素应尽早使用

静脉滴注剂量为1万u~25万u,用1~2次。脐部清洁消毒处理后,破伤风抗毒素血清1500u脐周封闭。

五、抗感染

青霉素钠盐5~10万u/(kg·d),分2次静脉滴注。也可用甲硝唑。

六、有下述情况之一,需用呼吸机治疗

1.频抽,影响呼吸,表现严重缺氧,甚至反复呼吸暂停。

2.合并肺炎,呼吸道分泌物多,抽搐不止,虽反复清理呼吸道,血气分析仍有Ⅱ型呼衰,PaCO2>9.31kPa。

3.因误吸奶汁,突然出现窒息或心跳呼吸骤停。

七、其他疗法

1.针灸:主穴取大椎、风府、风门、颊车、合谷、曲池、承山穴。以毫针刺,用泻法。

2.贴敷:杏仁7粒,桃仁7粒,青黛3g,全蝎3尾,芒硝6g,山栀6g,薄荷6g,共研细末,加飞罗面30g,米醋煮沸调匀做饼。趁热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

3.灌肠:以白附子、羌活、白芷、防风、天麻、胆南星为基本方。抽搐剧烈加钩藤、蝉衣、蜈蚣。上药文火煎取30ml,共煎2次,合计60ml,纱布过滤灌肠,每日1次。适用于痉挛期。

4.吹鼻:蜈蚣1条,蝎梢5个,僵蚕7个,瞿麦1.5g,为细末。每次取0.3g吹入鼻中。若有反应而啼者,取薄荷1g煎汤,调上味药0.6g,内服。适用于痉挛期。

八、中成药

1.小儿惊风散:每次0.25g,每日2~3次,适用于邪犯肝经。

2.小儿脐风片:每次1/2片,每日2次,适用于本病初期。

3.玉真散:每次1.5g,每日2次,适用于初期。

4.人参固本丸:每次1.5g,每日2~3次,适用于恢复期。

5.人参养荣丸:每次1.5g,每日2~3次,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九、单方验方

1.驱风开口液:紫苏15g,前胡15g,僵蚕(炒)15g,将上药水煎去渣,以棉花蘸药滴入病儿口中,频滴,以开口为度。

2.新破汤:全蝎1.5g,僵蚕6g,蝉衣6g,胆南星6g,葛根6g,田基黄6g,金银花6g,防风6g,钩藤6g,蓖麻根15g,水煎至80~100ml,每服5ml,鼻饲给药,每2小时1次。

3.于氏脐风方:僵蚕10个,蝉蜕10个,蜈蚣1条,朱砂1.5g,黄0.15g。前三药先炒黄,诸药研末,每服1/4量,乳汁送服。

〔现代研究〕

据尸检材料看,破伤风病人全身各系统器官广泛充血、水肿、出血及实质性脏器细胞变性,这些与内毒素血症有关,特别是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已引起人们重视。大黄能清除肠道内积滞的细菌、毒素及代谢产物和其他有害物质,大黄尚有解热降温,增强防御功能,抗内毒素,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对厌氧菌有抑制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