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322页(14686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功血可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大类,前者约占80%以上,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临床以阴道不规则出血,甚至出现贫血为其特征;后者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分为排卵期出血:黄体功能不足、黄体萎缩不全、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四种,临床以月经中期出血,或月经周期缩短、或经期延长为特征。本病属中医学的“崩漏”、“经间期出血”、“月经量多”、“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等病范畴。

〔病因病机〕

功血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一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机制,使其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分泌量失常所致子宫内膜失去其正常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是由于脾虚,肾虚导致冲任不固,血失统摄;血热扰及冲任,迫血妄行;或血瘀阻滞冲任,血不循经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月经异常: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或多或少,或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或闭经和流血交替出现。

2.出血时间长或血量多时常伴有贫血。

3.可有雌激素过多症状,如乳房胀痛,下腹坠胀,情绪波动等。

4.妇科检查:子宫正常,或稍大而软(出血前后)。

5.基础体温测定呈单相型。

6.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细胞成熟指数在经前角化细胞比例仍较高。

7.宫颈粘液经前出现齿状结晶。

8.雌、孕激素测定:无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孕激素始终停留在增殖期水平。

9.诊断性刮宫:经前或经期子宫内膜为增生期、囊腺型或腺瘤型甚至不典型增生,少数呈萎缩型内膜,无分泌期变化。

10.宫腔镜检查:见子宫内膜增厚,也可不增厚,表面平滑无组织突起,但有充血。

二、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排卵期出血

1.月经中期出现有规律的阴道出血,通常少于月经量,或白带挟血,持续几小时或几天。

2.月经周期及经期正常。

3.有时伴有轻微的一侧腰腹痛。

4.基础体温呈双相型,出血发生在曲线转变时期(排卵期前后)。

(二)黄体功能不足

1.月经周期缩短,少于21天,但仍保持一定的规律性,或经前有点滴出血和经血过多。

2.多数患者有不孕或早期流产史。

3.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型,但上升缓慢,上升幅度<0.5℃,升高的时间仅维持9~10天。

4.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在黄体期可见细胞堆积和皱褶不佳。

5.诊断性刮宫:经前1~2天或出血6~12小时内刮取子宫内膜,显示分泌反应不足。

(三)黄体萎缩不全

1.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可达10余天至半个月,血量正常或多。

2.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3.诊断性刮宫:在月经第5天刮取子宫内膜仍可看到分泌期和增殖期子宫内膜。

4.孕激素测定:月经期血中孕酮分泌量仍高。

(四)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卵泡期出血)

1.在正常月经期后,仍有少量持续性阴道出血,使月经期延长达10余天;

2.基础体温及子宫内膜检查均正常;

3.B超随诊检查卵泡发育与同期相比,卵泡较小;

4.激素测定:卵泡期雌激素水平偏低。

〔鉴别诊断〕

妇女发生子宫出血的原因很多,在诊断功血时,首先要除外:①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包括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失调)、肝病;②生殖器局部的器质性病变,如各种炎症,创伤、良恶性肿瘤;③妊娠有关疾病,如各种流产,异位妊娠,葡萄胎,胎盘问题;④使用避孕药具或服用其他性激素,如雌、孕激素引起的突破性出血或撤退出血。以上疾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测定甲状腺、肾上腺、肝功能、尿HCG、B超、诊断、妇科检查及病理检查,临床不难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崩漏

(一)血热

1.虚热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量少淋漓,色鲜红,质稠,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2.实热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质稠,面赤口渴喜冷饮,心烦少寐,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3.湿热

经血非时而下,淋漓难净,色紫暗,质粘稠,夹有粘液,味臭秽,小腹及腰骶酸痛,困倦肢重,口中粘腻,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二)血瘀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量少淋漓不断,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弦而有力。

(三)脾虚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面浮肢肿,舌质淡或体胖大,苔薄白,脉缓弱。

(四)肾虚

1.肾阴虚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红,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弱。

二、经间期出血、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一)血瘀

月经先期量多或量少,或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或涩。

(二)血热

1.虚热

经行先期,或经期延长,量少色红质稠,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2.实热

月经提前,量多、或经期延长、色紫红,质稠,面赤心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九。

3.肝郁化热

经期提前、量多或少、色紫红质稠、有块,性情急躁,经前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4.湿热

经间期出血或经期延长、量少淋漓,血色暗夹有粘液、质粘稠,有异味,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胸闷纳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气虚

1.脾气虚

经期提前或经期延长,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红苔薄白,脉缓弱。

2.肾气虚

经期提前,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夜尿频,大便溏,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四)肾阴虚

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腿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加强营养,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可口服硫酸亚铁、枸橼酸铁、富血铁等,或肌注右旋糖酐铁。

2.出血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及精神紧张、已婚妇女应禁止性生活。

3.贫血重可输新鲜全血以纠正贫血,每次200ml,每周1次。

4.流血期间给予抗生素以预防盆腔感染。

二、中医分型治疗

崩漏

(一)血热

1.虚热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

生地20g 熟地15g 白芍15g 山药15g 地骨皮15g 黄芩10g 黄柏15g 旱莲草15g 乌梅炭15g 玄参15g 女贞子。

加减:流血淋漓不净者加地榆炭25g,仙鹤草15g,贯众15g;若兼头目眩晕,面红目赤者加钩藤15g,生骨20g(先下);兼气短乏力者加太子参20g。

2.实热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

生地20g 地骨皮15g 地榆20g 阿胶15g 炙龟板15g 藕节15g 栀子15g 牡蛎30g 棕炭20g 槐花15g 仙鹤草15g 黄岑15g。

加减:若血中有块加三七粉10g,蒲黄炭15g;若兼口苦口渴,头痛头晕者加夏枯草15g,白芍15g,郁金15g。

3.湿热

治法:清热除湿,固冲止血。

方药:三妙红藤汤加减。

黄柏10g 苍术10g 生薏仁30g 知母10g 大蓟15g 小蓟15g 仙鹤草20g 红藤20g 齿苋30g 生地榆20g 败酱草15g。

加减:兼有胸闷纳差,恶心欲吐者加白术10g,竹茹10g。

(二)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

桃仁15g 红花15g 生地20g 当归15g 赤芍15g 川芎10g 柴胡15g 膝15g 三七粉10g(冲服) 海蛸30g 蒲黄炭15g。

加减:腹痛拒按加元胡15g,制乳香15g,制没药15g;若小腹发凉,经血色暗黑,可加小茴香15g,炮姜15g,艾叶15g。

(三)脾虚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冲汤加减。

白术20g 黄芪30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海蛸30g 川断20g 茜草15g 白芍15g 棕炭15g 炒荆芥15g 地榆炭15g 五倍子15g。

加减:若小腹空坠,头晕乏力,加党参20g,升麻10g;久漏不止加三七粉10g(冲服),蒲黄炭15g;便溏者加补骨脂25g,赤石脂25g;兼四肢不温,面浮肢肿者加桂枝15g,茯苓15g。

(四)肾虚

1.肾阴虚

治法:补肾滋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20g 山药20g 枸杞子15g 山茱萸15g 菟丝子15g 鹿角胶15g 杜仲20g 龟板胶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地榆炭20g 海蛸30g 生龙骨30g(先下) 生牡蛎30g(先下)。

加减:若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加地骨皮15g,麦冬15g;淋漓不净者加茜草15g,荷叶炭15g。

2.肾阳虚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

附子10g 熟地20g 山药20g 山茱萸15g 枸杞子15g 菟丝子20g 鹿角胶15g 杜仲15g 赤石脂25g 海螵蛸30g 炒荆芥20g 艾炭15g 补骨脂25g。

加减:兼纳差便溏者加白术15g,炒扁豆15g,五味子15g;小便清长者加益智仁15g,桑螵蛸15g。

经间期出血、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五)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逐瘀止血汤加减。

生地15g 当归10g 赤芍15g 丹皮15g 桃仁15g 枳壳15g 三七粉5g(冲服) 炒蒲黄15g 灵脂10g 茜草15g。

加减:若兼小腹冷痛,四肢不温者加附子10g,炮姜10g,艾炭15g;若兼小腹热痛者加槐花15g,郁金15g,大黄10g。

(六)血热

1.虚热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味。

生地15g 地骨皮15g 元参15g 麦冬15g 阿胶15g 白芍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20g 地榆炭20g 知母15g 侧柏炭15g。

加减:若出血量多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海蛸30g,槐花15g;若潮热甚者加沙参15g,青蒿15g;若兼头晕耳鸣者,加桑椹子15g,石决明30g(先煎)。

2.实热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加减。

丹皮15g 生地15g 地骨皮15g 青蒿15g 黄柏15g 白芍15g 仙鹤草15g 黄芩15g 大小蓟各15g。

加减:若血量多兼有血块者加三七粉5g(冲服),益母草15g,茜草15g;若大便干燥者加大黄10g,元参15g。

3.肝郁化热

治法: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5g 栀子15g 柴胡10g 当归15g 白芍15g 薄荷15g 白术10g 仙鹤草15g 茜草15g 郁金15g 荷叶15g。

加减:若经行不畅,血块多,小腹痛甚者加丹参25g,益母草15g;若胸胁胀痛者加香附15g,川楝子15g。

4.湿热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固经丸合二妙散。

黄芩15g 黄柏15g 苍术15g 白术15g 生薏苡仁30g 车前子15g 香附15g 樗根皮15g 冠花15g 红藤20g 败酱草15g 地榆炭25g。

加减:若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者加藿香15g,佩兰15g,竹茹15g;带下量多加马齿苋15g,土茯苓20g。

(七)气虚

1.脾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升提,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人参15g 黄芪30g 甘草10g 当归15g 陈皮10g 升麻10g 柴胡10g 白术20g 海螵蛸30g 棕榈炭20g 山茱萸15g 阿胶15g。

加减:若经量多加生牡蛎30g,五味子15g,血余炭15g;若经行有块者加茜草15g,三七粉5g(冲服);兼腰骶酸痛者加鹿角霜15g,补骨脂20g,桑寄生15g。

2.肾气虚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加味。

人参15g 熟地20g 山药15g 山茱萸15g 远志15g 炙甘草10g 五味子15g 菟丝子15g 杜仲15g 海螵蛸30g 炒荆芥15g。

加减:若腰痛甚者加续断15g,补骨脂15g;夜尿频数者加益智仁15g,金樱子15g。

(八)肾阴虚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一阴煎加味。

生地20g 白芍15g 麦冬15g 熟地15g 甘草10g 知母15g 地骨皮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海螵蛸30g 玄参15g。

加减:若头晕耳鸣者加珍珠母15g,生牡蛎30g,枸杞子15g;夜寐不宁者加远志15g,夜交藤15g;出血期间可加地榆炭15g,三七5g(冲服),棕榈炭15g。

三、激素治疗

(一)无排卵型功血

1.止血:用于大量出血患者,要求在性激素治疗6小时内明显见效,24~48小时内血止。若96小时以上血不止应考虑有无器质性病变。

(1)雌激素:使子宫内膜迅速增长修复止血。该法是惟一能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急性大量出血而有明显贫血的青春期功血患者。常用苯甲酸雌二醇2mg,肌注,每6~8小时1次,若出血量不见减少,可缩短给药时间或增加每次用量,但以尽可能用最小量达到止血为原则。血止后每3天逐渐递减1/3药量,当减至每日1mg时可改服己烯雌酚,维持自用药3日起20天左右。为避免单独应用雌激素撤退时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应在停药前3~5日加用黄体酮10mg,每日1次,肌注。

(2)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全部脱落后再修复而止血。其止血作用发生于撤药性出血以后。这种方法又称为“药物刮宫”。适用于无明显贫血及更年期功血患者。对于少量不断出血者可用黄体酮10~20mg,肌注,每日1次,共5日。若血量多亦可用炔诺酮5~7.5mg或甲地孕酮8mg,或安宫黄体酮8~10mg,每6小时口服1次,用药3~4次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或停止,则改为8小时1次,再逐渐减量,每3日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即炔诺酮每日2.5~5mg,甲地孕酮4mg,安宫黄体酮4~6mg,持续用药至血止20日,停药3~7天出现撤药性出血。若用药期间有突破出血,可配伍己烯雌酚0.1mg,每日1次口服。出血量多者亦可口服避孕1号或Ⅱ号、每日4片,常可在2~3日内血止,血止后逐渐减量至维持每日1片,共20日,尤适用于有避孕要求的患者。

(3)雄激素:对于更年期功血患者可在应用黄体酮时配伍应用丙酸睾丸酮25~50mg,每日肌注1次,共3~5天。可增加止血效果。

2.调整月经周期

(1)人工周期:自月经第5天开始,每日口服己烯雌酚0.5mg,连服20日,继之黄体酮20mg,每日肌注1次,共3天,一般连用3周期。

(2)雌孕激素合并疗法:适用于育龄期(有避孕要求)和更年期功血。己烯雌酚0.5mg及安宫黄体酮4mg,于出血第5日起两药并用,每晚1次,或口服避孕Ⅰ号或Ⅱ号,每日1片,连服20日,连续3个周期。

(3)孕激素治疗:在经前(或周期23~25天)时肌注黄体酮20mg,每日1次,共3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妇康法等孕激素类药物。该法主要适用于更年期功血,一般连用3周期。

3.恢复排卵功能

恢复排卵功能才是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根本措施。恢复排卵方法很多可酌情选用。

(1)小剂量己烯雌酚周期治疗:青春期功血在雌激素水平低落时可用小剂量己烯雌酚<0.5mg/日,连用20天为1周期,出血第5天,若无出血停药10天继续服用,共3~5周期以控制出血,刺激和等待下丘脑-垂体成熟,用药后部分患者可恢复排卵。

(2)克罗米芬:于月经周期第5日起每晚口服50mg,连服5日,诱发排卵成功率可达80%左右,多数在服药1~3个月即出现排卵。若服药1个月左右无排卵则为无效,撤退出血后于下一个周期重复用药,2~3个周期仍无效则可加大剂量至100~150mg/日。该药为无排卵型功血恢复排卵的首选药。

三苯氧胺:每次10~20mg,每日2次,从月经周期第5日开始,连用5日。诱发排卵效果不理想时可与hcG或雌激素联合应用。作用与克罗米芬类似,可用于治疗部分对克罗米芬抗药或因副反应不能耐受者,与克罗米芬交替使用可提高疗效。

(3)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目前多于月经周期第16~18天,每次5000~10000Iu,隔日肌注共2次,或每次1000Iu,肌注,每周2次,共4~6次为1疗程,有助于维持黄体功能。因该药诱发排卵成功率不及克罗米芬,故目前较少单独应用。常与克罗米芬联合应用。

(4)联合用药

①克罗米芬与雌激素联合应用:在无排卵型功血患者雌激素水平偏低时,加用少量雌激素以提高克罗米芬诱发排卵的成功率。用法为在应用克罗米芬前加用己烯雌酚0.25~0.5mg/日,连用20天,共2~3周期。亦可在克罗米芬服完后加用至基础体温上升时用药,可改善宫颈粘液对精子穿透力,以提高受孕率。注意切勿将2种药物同时服用,因雌激素可抑制克罗米芬抗雌激素作用而减低疗效。

②克罗米芬与HCG联合应用:一般于停克罗米芬后7~10天加用HCG。用法同(3)。

(5)地塞米松:每日0.5mg,月经周期第5日起连续服用。可与克罗米芬同用。

(6)人绝经后促性腺激素(HMG):于出血干净后每日肌注HMG1~2支,直至卵泡发育成熟,停用,加用HCG5000~10000Iu,每日1次肌注,共2~3日,以提高排卵率。应用HMG时易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7)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现多主张先用GnRH作预治疗,约需8周时间达到垂体去敏感状态,导致促性腺激素水平低下,继之性腺功能低下,此时再给予GnRH脉冲治疗或应用HMG及HCG,可达到90%的排卵率。

(二)有排卵型功血

1.排卵期出血:一般不需治疗血自止,也可在排卵前2~3天时用0.25~0.5mg/日雌激素,血止后2~3天停药,效果不肯定。

2.黄体功能不足:孕酮补充疗法最有效。可在经前8~12日每天肌注黄体酮20mg1次、共5日或口服安宫黄体酮2~4mg,每日1次,连服10~12天,于黄体期开始。亦可用hCG2000~3000 Iu自基础体温上升3天开始,隔日肌注1次,共5次,以促进和支持黄体功能。亦可用克罗米芬或联合应用促进排卵并改善黄体功能。或用小剂量己烯雌酚行周期治疗促进卵泡正常发育和改善黄体功能。

3.黄体萎缩不全:经前1周加用黄体酮使内膜及时全部脱落。

4.子宫内膜修复延长:①可补充性治疗:用小量己烯雌酚口服至血止后2~3天停药,己烯雌酚用量及时间可根据出血情况决定,也可周期应用;②诱发排卵:可用克罗米芬、HMG或hCG促进和刺激卵泡发育。

四、手术治疗

1.刮宫术:即能迅速止血,又能同时取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更年期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应常规刮宫,以排除宫腔内器质性病变。不适用于青春期未婚患者。

2.子宫内膜部分切除术:此法近10年进展迅速,已成为功血的标准疗法,是在子宫腔镜直视下用电凝或激光破坏内膜,深达基底层,闭经率达46%~65%。特别适用于绝经前后的患者。

3.子宫切除术:本法是功血经各种方法治疗无效时采用的最后手段。适用于40岁以上,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或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伴有贫血者。

五、其他疗法

1.前列腺素抑制剂:用甲氧萘丙酸于月经头2天每日750mg,以后每日250mg,一般不超过5日;甲灭酸每次500mg,每日3次,与食物同服。均能使月经量减少。

2.止血剂:出血多时可静脉点滴“3、3、3”,即将止血敏3g,止血芳酸3000mg,维生素C3g,加在5%葡萄糖溶液内静点。只作为止血的辅助措施。

3.释放孕酮类药物的宫内节育器:放置释放18甲基炔诺酮的宫内节育器1年后经血减少97%,缺点是经间点滴出血,常发生在放置后第1个月,个别可闭经。

4.丹那唑:每日口服100~200mg,连用12周,经量减少、经期缩短,周期改变不大。

5.理疗:对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的功血患者可采用直流感应电疗机治疗有效,每次25分钟,隔日1次,15~20次为1疗程。亦有用微波子宫腔内照射治疗,温度可达60~80℃,破坏子宫内膜引起闭经,但数月至1年后又恢复月经,多适用于45岁以下的患者。

6.针灸:①断红穴(手背第二、三指掌关节间向前一寸处)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用于出血不止或大出血时。②针刺促排卵:取穴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穴。排卵前应用。即在月经第14天起,每日电针1次,连续30分钟,共3天,以后观察1周,若基础体温不上升,则再用电针加强1次。③耳针:取穴子宫、卵巢、缘中、屏间,两耳交替取2~3穴,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④灸法:出血较多时,可灸隐白、百会、神阙、关元穴,以回阳固脱。

六、中成药

1.宫血宁胶囊:流血期间每次1~2粒,每日3次口服,出血严重者,1次3~4粒,每日4次口服,宜饭后服用。具有缩宫止血之效。

2.四红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

3.固经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具有滋阴清热固经作用。

4.妇科养荣丸:每次2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补气养血调经之功效。

七、单方验方

1.止血灵:补骨脂3g,赤石脂2g,共为细面,1次服用,每日3次。适用于肾阳虚久漏不止者。

2.炒荆芥穗25g,清水煎服。用于血热型血崩。

3.贯众炭研末,每次60~90g,以菖蒲3~6g,煎汤送服。用于血热型月经过多。

4.白头翁60g,地榆30g水煎,加白糖30g。混匀分2次服。治崩漏。

八、食疗

1.荔枝干果30g,水煎服。治崩漏。

2.芹菜汁:将鲜芹菜洗净榨汁,加白糖调味即成。随时饮服。具有清热凉血,止血调经之功效。用于血热之实证。

3.冰糖莲子:莲子500g(去皮、芯),冰糖300g,将莲子洗净,放入蒸碗内,倒入过滤的冰糖汁,上笼用武火蒸10分钟即可,分服,宜常服。具有补脾养血,调经作用。用于脾虚型。

〔现代研究〕

荆芥炭、地榆炭、茜草根均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地榆炭能收缩子宫。动物实验证明侧柏叶,血余炭亦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而血余炭还能缩短血浆再钙化时间;升麻生药或炒炭后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补骨脂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同时对子宫有明显收缩作用;仙鹤草有止血作用,能促使动物周围血管收缩,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并使血小板数目增加;三七亦能缩短出、凝血时间,并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的抗力;蒲黄对已孕及未孕子宫有明显兴奋作用,能使产后子宫收缩力加强或紧张性增强,有止血作用,能使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使血小板数目增加;试管内试验表明红花醇提取物可使犬全血凝固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明显延长,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而凝血酶时间显着延长,说明红花对凝血过程的内在凝血酶原及凝血酶-纤维蛋白的反应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生地的提取物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大黄对内外出血均有明显止血作用,可使凝血时间缩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脆性,还可使骨髓制造血小板并使毛细血管致密,因此有促进血凝作用,止血成分除与所含鞣质与钙有关外,主要为大黄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