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中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546页(4186字)
产褥中暑是指产妇在高温闷热环境中,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所引起的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也称产褥期热射病。常发生在产褥早期,本病发病急,病情危重,处理不当常导致死亡。本病属中医学“产后发热”,“产后郁冒”,“暑厥”范畴。
〔病因病机〕
当外界气温超过35℃时,机体依靠大量汗液蒸发进行散热,而汗液蒸发需要空气流通才能实现。但旧习俗怕产妇“受风”而关闭门窗,包头盖被,紧扎袖口、裤脚,使居室和身体小环境处在高温、高湿状态,严重影响产妇出汗散热,导致体温中枢调节失常而出现高热,水及电解质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或因气虚血少,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多发生于炎热夏季,居室通风不良,体质虚弱的产妇。
2.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分为以下三型:
(1)中暑先兆:早期出现心悸,恶心,有时伴呕吐,偶有发热,四肢无力,头晕眼花,大量出汗。
(2)轻度中暑:中暑先兆未能得到及时处理,产妇体温突然上升,皮肤干燥无汗,关节肌肉痛性痉挛,体表布满痱疹,心率快,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胸闷,烦躁,口渴。
(3)重度中暑:产妇体温持续上升41~42℃,同时出现谵妄,抽搐,昏迷。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及胃肠出血,瞳孔缩小,反射减弱,呼吸急促,脉搏细数,皮肤干燥无汗,血压下降。若不积极抢救,数小时内可出现心肺衰竭而死亡。即或幸存,也常遗留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后遗症。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在正常范围,若合并感染,可有增高。此外动态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及红细胞压积的改变,以了解血液有无浓缩。
2.血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3.必要时查肝、肾功能。
〔鉴别诊断〕
1.产褥感染败血症:有的产妇分娩经过不顺利或曾经不洁操作,发生产褥感染,重者败血症,故需与产褥中暑相鉴别。病史询问极为重要,包括分娩经过及产后情况。如分娩经过正常,有前述产后情况及发病过程与现象,产后中暑的诊断可以成立。如分娩曾有产道损伤或产程较长,而恶露又有腐臭,腹部或子宫有压痛,体温为弛张型,则产褥感染明显。但产后中暑严重者可并发感染(如肺炎),而产褥感染的产妇如有前述习惯,亦可并发中暑,须加注意。
2.中毒性细菌性痢疾:产妇有不洁饮食史,便常规中可查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可做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暑入阳明
产后头痛,头晕,恶热心烦,面红气粗,口燥渴饮,汗多,舌红少津,脉洪大而芤。
二、暑犯心包
产后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或口开,脉洪大或滑数。
三、阴阳离决
产后头晕心慌,四肢无力,汗出肢冷,昏仆,脉细数而微。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居室通风,冷热适宜。
2.做好宣教,破除旧风俗,使产妇穿着适宜,常淋浴更衣。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暑入阳明
治法:清泄阳明,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味。
生石膏15g 知母10g 党参15g 西瓜翠衣50g 竹叶10g 荷梗10g 粳米20g 石斛10g 甘草6g。
2.暑犯心包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牛黄清心丸。
牛黄10g 朱砂5g 黄连10g 黄芩10g 栀子10g 郁金10g 石膏30g 甘草6g。
3.阴阳离决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味。
人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6g 炮附子6g 龙骨15g 牡蛎15g 甘草6g。
三、物理降温
1.将患者置于低温、通风环境。
2.用冷水、酒精等擦浴。
3.用冷水灌肠或用冷湿布包裹。
四、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应与物理降温同时进行。
1.高热、抽搐、昏迷者:
(1)冬眠1号:全量或半量,加入25%葡萄糖40ml内,缓慢静脉注射。
(2)氯丙嗪25mg,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500ml内,静滴。如有必要,4~6小时后,可重复应用。每日总量不超过每公斤体重5mg,须使收缩压维持在10.7~12kPa。如再下降,应给升压药物。
(3)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mg,加入液体内静滴。
2.循环衰竭者:输液、输血浆。24小时补液控制在2000~3000ml。
3.酸中毒者:给碱性液体。5%碳酸氢钠静滴,根据病情定量。
4.脑水肿者:给脱水剂,如甘露醇快速静滴。也可用山梨醇,高渗葡萄糖等。
5.呼吸衰竭者:给可拉明、洛贝林等。必要时做气管插管,行人工呼吸。
6.心力衰竭者:给强心药,如毒毛旋花子甙K、西地兰等。
7.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8.持续导尿,记出入水量,及早预防和治疗肾功能衰竭。
9.体温降至36℃左右,应立即停止一切物理及药物降温。
五、其他疗法
1.铁器烧红后,焠醋中,以气熏其鼻孔,促其苏醒。
2.醋韭煎:韭菜切细末入瓶中,注热醋,熏其鼻孔,使其苏醒。
3.针灸取穴:人中、内关、足三里、手十二井穴,十宣穴。用泻法,急刺。
4.针灸取穴:眉心,人中,涌泉。强刺激以促其速醒。
六、中成药
1.霍香正气丸:1次1丸,1日2次,口服。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作用。
2.十滴水:1次5ml,1日2次口服。具有清暑益气解毒作用。
3.新雪丹:1次1瓶,1日2次口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4.牛黄清心丸:1次1丸,1日2次口服。具有开窍化痰,清心安神,镇惊熄风作用。
七、单方验方:
1.荷叶30g,水煎加糖20g,盐3g口服。具有清暑利湿作用。
2.绿豆煎汤,频饮,具有消暑作用。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西瓜、黄瓜为夏季解暑佳品,不但具有清热解暑生津作用,还有利尿作用。牛黄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抗惊厥作用,镇静作用,解热作用。生石膏、知母具有明显解热作用,且石膏中钙离子被机体吸收后具有镇痛、解痉、消炎作用。黄芩具有镇静作用,其煎剂又有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