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556页(5477字)
急性乳腺炎是指发生于妇女哺乳期的乳腺急性炎症,又叫“哺乳期乳腺炎”。是产褥期常见的疾病,几乎都是产后哺乳的妇女,其中又以初产妇为多。发病者多在产后2~6周,感染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少数为链球菌感染。本病属中医学“乳痈”范畴。
〔病因病机〕
正常妇女哺乳期乳腺管高度扩张,分泌大量乳汁并通过乳头排出。若乳头有擦伤、皲裂,寄生于乳儿鼻咽腔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哺乳而达乳房,可直接由乳头破口侵入,也可直接由乳管侵入,腺管内瘀积的乳汁则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细菌大量繁殖;另外也有少数妇女因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灶时,细菌经血行引起乳腺感染。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产生是由于肝胃二经及其他脏腑功能失常,或感受邪毒入里化热,或乳汁失其疏泄,瘀而化热,而发生此病。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多发生于产后乳汁分泌不畅,瘀乳,乳头皲裂,破损或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的病人。
2.发热寒战:多于初起即可发生,或先寒战,继之发热,体温38.5℃以上,甚至可达39℃。白细胞可明显增高。
3.乳腺肿胀,疼痛:出现界限不清的肿块,局部皮肤充血发红或不变色,乳汁瘀积或排出不畅。触诊表面皮肤发热,疼痛加剧,并可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4.脓肿形成:肿块疼痛加剧,触诊可有波动感,脓肿可为一个或数个,部位深浅不同,脓肿破溃后脓汁可由破溃处或乳头排出。少数病人可形成脓瘘、乳瘘,溃口经久不愈。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末梢血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其中中性粒细胞比值大量增高。
三、B超检查
乳腺体积明显增大,回声增强。如有脓肿形成,可见一个到数个局限性液性暗区。
〔鉴别诊断〕
1.产褥感染:可有高热,寒战,恶露异常及腹痛,但无乳腺局部表现。
2.单纯乳腺充胀:一般发生于产后2~5天,属泌乳前的静脉与淋巴液充盈而致。乳房局部也有轻度发热或触痛,但经过冷敷及哺乳可很快消退,体温一般低于37.5℃。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瘀乳症
乳房胀痛,皮肤微红,排乳不畅,恶寒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
二、成脓症
乳房胀痛剧烈,皮肤焮红,结块渐大,跳痛拒按,高热难去,口干而渴,或烦躁汗出,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三、溃脓症
乳房肿胀疼痛,热势可稍减,乳房破溃流脓,脓液粘稠,并可自乳头流出脓汁样乳汁。脓出后破口渐愈。若破溃后,脓液排出不畅,或脓汁稀薄,疮口经久难愈,亦可再现高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略数或沉缓无力。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孕妇妊娠后期,宜用75%酒精经常擦洗乳头,以防产后乳头皲裂。
2.哺乳期注意乳房清洁卫生,重视科学的哺乳方法。
3.如有乳头皲裂、破损或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4.炎症早期可不必停止哺乳,以利乳腺排空,防止乳汁瘀积。如乳汁瘀积过多,可用吸乳器具抽吸排空。
5.已有脓肿形成,应停止哺乳。可用5%硫酸镁湿敷,并嘱患者向患侧卧位。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瘀乳症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散瘀止痛。
(1)内治法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味。
瓜蒌仁20g 牛蒡子20g 花粉15g 黄芩15g 陈皮15g 生栀子15g 连翘15g 皂角刺15g 金银花15g 生甘草15g 青皮15g 柴胡15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
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20g;如仍哺乳,加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如回乳,加焦山楂、焦麦芽各20g;如恶露较多加当归尾5g,坤草20g。
(2)外治法
水调散外敷。即以黄柏,锻石膏等份,研成细末,用凉开水调为糊状,敷于乳房红肿硬结表面。再敷以纱布或油纸,待药物干结除去,再重新敷药。每日可数次。
2.成脓症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排脓。
(1)内治法
方药:透脓散加味。
当归20g 生黄芪50g 炒穿山甲15g 川芎15g 皂角刺15g 连翘15g 金银花15g。
加减:跳痛者加蒲公英20g。
(2)外治法
脓肿形成,宜切开排脓;脓肿小而深者,可用针穿刺抽出脓汁,然后外敷金黄膏或油调膏。
3.溃脓症
治法:托疮生肌,大补气血。
(1)内治法
方药:八珍汤加味。
熟地15g 川芎15g 白芍15g 当归15g 白术15g 党参15g 茯苓15g 炙甘草15g。
加减:邪毒未尽者可加双花15g,连翘15g;若排脓不畅,疮口不收者,加黄芪50g以补益正气,托毒外出。
(2)外治法
以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外敷以生肌敛口。
三、西医治疗
1.抗生素治疗:给予全身足量的抗生素治疗,以防炎症扩散。
(1)青霉素:80万u,每日2次,肌肉注射。或800万u,每日1次,静脉滴注。
(2)若青霉素过敏,可根据病情选用其他抗生素治疗。
2.手术切开引流:已有脓肿形成者,应及时将脓液排出。
(1)较小的脓肿可用穿刺排脓的方法,并向脓腔推注抗生素治疗。
(2)较大脓肿者应切开引流。切口要够大,切口方向循乳腺管走行,作放射状,至乳晕处停止。必要时行多个切口,放置橡皮条引流。
(3)乳房后脓肿或乳房深部脓肿,应在乳房底线上作弧形切口,以防止切伤乳腺管,避免形成乳瘘或乳囊肿,脓腔内以油纱布填紧,外加绷带包扎。切口要够大,以防引流不畅。
四、其他疗法
1.物理疗法
(1)超短波疗法:10~20次,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0分钟。
(2)微波疗法:3~10次为1疗程,最多不超过15次,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5~20分钟。
2.针炙疗法
(1)取穴:少泽、天宗、合谷。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乳痈初起阶段。
(2)取穴:厥阴俞。先以拇指用力按压穴位,另手检查肿胀乳腺,如患侧乳腺压痛消失,即取穴正确。捻转进针(注意应斜刺,防止气胸发生),得气后患侧乳腺压痛可消失,并留针30分钟。
(3)取穴:足三里(强刺激),曲池,肝俞,胃俞,太冲,乳根,肩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炎症初期。
3.推拿疗法
(1)术者左手按左乳向左转300周,上下推100次,左右推100次,先轻后重,再以左手抓住患者同侧背后相当膏肓穴,拉皮弹动50次,开始按摩时有触痛,约半小时就大有好转,嘱患者向患侧卧位。适用于乳痈早期,肿痛明显者。
(2)用双手大鱼际及手指指腹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然后提拉乳头,轻揉乳晕排出残乳。如此反复使积乳排空。操作时切勿乱挤乱压,以防炎症扩散。适用于乳痈初起。
五、中成药
1.清热化毒丸:1次1~2丸,1日3次口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对乳痈初起,红肿热痛明显者,疗效显着。
2.十全大补丸:1次1丸,1日2次口服。具有大补气血作用。
3.犀黄丸:1次3g,1日2次口服。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作用,用于乳痈热毒炽盛,或出现邪毒内陷者。
六、单方验方
1.鹿角片6g,皂角刺12g,水煎分服,每日1~2剂,服2~3次,或作散剂,酒调外敷。具有消肿止痛之功用。适于急性乳腺炎初期。
2.仙人掌叶,捣烂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用。适用于局部红肿尚未溃破者。
3.蜂房焙焦研末适量,白糖少许,用香油调敷患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作用。适于炎症成脓期。
4.生虾壳适量。将其洗净,放新瓦上文火焙干研细末,每天早晚服6g,以开水送服。连服数天。具有补气益血,兼清余毒的作用,适用于破溃后久不愈合者。
七、食疗
1.油菜适量。将油菜洗净捣烂,用干净纱布包好绞汁1小杯(约30m1),温服。每日3次,连服3~5天。同时用油菜叶捣烂敷患处,每天换药2次,连用3~5天。具有清热解毒,通乳透脓之功用。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成脓期。
2.内服方:麦芽60g。外敷方:芒硝50g,蜂蜜适量。先将麦芽微炒,加水煎,去麦芽饮汤。每天1次,连服3~4次。同时将芒硝,蜂蜜调匀敷局部,每日1次,连敷3~5次。具有消肿散结之功用。适用于炎症初期。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连、黄柏、双花、连翘、薏苡仁等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外敷中药,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病的局部,起到抑制病原体,减轻乳腺局部充血、水肿的作用,较之单纯使用抗菌素及口服中药优越。常用于外敷的中药如大黄、芒硝、黄柏、煅石膏、鲜马齿苋,鲜荷叶,鲜紫花地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