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因及病理简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11页(1603字)
一、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如出血、血浆渗出或其他体液的额外丢失,静脉回流减少,致心搏出量减少。
二、微循环障碍,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大致分为3期。
1.缺血缺氧期(反应代偿期) ①心血管运动中枢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使小血管收缩,特别是皮肤、肾、腹部内脏小血管收缩,以维持血压及保证心、脑、肺的灌注。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使组织液流入血管内以增加血容量。③肾组织因缺血而分泌肾素增加,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肾小管回收纳和水分增多,有助于保持血容量。④动静脉短路开放,使回心血量增加。⑤组织缺血缺氧,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和血管活性物质。
2.淤血缺氧期(开始进入失代偿期) ①小动脉及微动脉继续收缩,动静脉短路仍开放,使真毛细血管网灌注进一步减少。②组织缺氧严重,组织胺、缓激肽、H等舒血管物质释放,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网容积增大,使血流速度减慢。③微静脉及小静脉更加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加大,使微循环血流愈缓慢,血液淤滞。④酸性代谢物和血管活性物质继续增多,真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血浆和电解质外渗,血液浓缩,因此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3.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期(失代偿末期) 多出现于休克晚期或脓毒性休克早期。①血液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使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能力增强,受损组织凝血激素大量释放,单核吞噬细胞清除凝血酶原酶、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能力下降,其他许多促凝血因素增强,使血流减慢,血液凝固。②微血栓广泛形成,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使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造成组织细胞坏死,以致多器官功能衰竭。③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使血管壁受到损害,出现广泛性出血。
三、代谢变化
1.能源 能量的来源大部分是糖原和蛋白质,仅一部分是脂肪。
2.蛋白质代谢 主要是骨骼肌蛋白质分解分速,以提供能量。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4.细胞代谢紊乱,无法有效利用氧和营养物,代谢产物积聚。
四、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
主要是心、肺、肾、脑、肝的生理功能受损和衰竭及其他腹腔内脏的功能受抑制。
五、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可促成或加重各器官功能的衰竭。
六、中医对休克病因病机的认识
1.外感六淫或疫毒,邪毒内陷或跌仆损伤,瘀血内停,郁久化热,耗伤气阴,精气内夺,气血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渐至阴阳离决。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等。
2.大汗、大吐、大泻,阴津耗伤,气随液脱致气阴两伤;或金创伤、产伤、手术等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血竭气脱则鼓动血脉无力,进而损及肾阳,终至心肾阳气虚衰,则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气息短促,喘息等。
3.损伤严重,或重病日久,正气受损,阴阳失调,脏腑虚衰,元气耗竭,阴精逐渐消亡,阳气虚衰,故见冷汗淋漓,汗出如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