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68页(5844字)

一、胃肠造影

(一)食管造影

1.方法:

(1)术前准备:一般不需特殊准备。贲门部病变时应空腹。

(2)造影剂: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及病人吞咽困难的程度调配不同浓度的钡剂。

(3)造影步骤:①常规胸部透视,了解肺及纵隔的情况。②食管造影:通常于立位进行。分别于后前位及左、右斜位跟随钡剂走行,逐段观察食管的充盈扩张及收缩排空情况,必要时点片。③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口服钡剂同时吞咽下气体,可使食管粘膜结构显示更清晰。④食管下端、胃底贲门部病变于卧位时可使病变显示更清楚。⑤食管异物时,口服浸以钡剂的棉花球,棉球受阻部位提示异物所在。

2.适应症:

(1)吞咽困难或不适感。

(2)食管异物、破裂、穿孔者。

(3)门静脉高压患者,了解有无食管静脉曲张。

(4)食管先天性疾病。

(5)明确食管肿瘤的性质、部位和范围。

(6)了解纵隔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对食管的外压性改变。

3.禁忌症:

(1)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时。

(2)腐蚀性食管炎的急性期。

(二)胃、十二指肠造影

1.方法:

(1)术前准备:①禁食6小时。②检查前2~3天不应服重金属药物,如钙剂、铁剂等。

(2)造影剂:钡剂悬液。

(3)造影步骤:①胸、腹部透视。②口服一口钡剂观察食管情况。③口服少量钡剂,于不同体位观察胃各部位的粘膜情况。④给予足量的钡剂,显示胃的大体轮廓及充盈情况。⑤观察十二指肠各部的形态、轮廓、蠕动和收缩情况。

(4)气钡双重造影方法:①检查前10~15分钟肌注低张药物。②口服发泡剂。③口服钡剂约200ml,边服边观察食管情况。于不同体位观察胃各部位的双对比像,必要时点片。尽量避免钡剂进入十二指肠,以免影像重叠。④观察十二指肠各部。

2.适应症:

(1)上腹部症状及上腹部肿块。

(2)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

(3)胃、十二指肠的良性及恶性肿瘤。

(4)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炎症等。

(5)先天性胃肠道异常。

(6)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复查。

3.禁忌症:

(1)胃肠道出血急性期及胃肠道穿孔。

(2)急性肠梗阻、急性胃炎、急性胃扩张等。

(3)病人体质差,难以耐受检查者。

(三)小肠造影

1.方法:

(1)术前准备:①同胃、十二指肠造影。②造影前晚服用缓泻剂。

(2)造影剂:钡剂悬液。

(3)常规造影:一次口服钡剂200~300ml,先常规观察胃、十二指肠,以后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逐段观察小肠的充盈、蠕动情况,直至盲肠为止。

(4)双重对比造影:将十二指肠导管头插至十二指肠空肠曲,透视下缓慢灌注钡剂,一般需400~800ml。钡剂进回肠后停止注钡,经导管注入适量气体。在灌钡注气进程中,注意钡剂在小肠内的走行、充盈情况。

2.适应症:

(1)胃肠道出血。

(2)原因不明的腹泻、腹痛。

(3)小肠炎症及肿瘤。

3.禁忌症:

(1)急性肠梗阻。

(2)病人体质差难以耐受检查者。

(四)结肠造影

1.方法:

(1)术前准备:①检查前日不吃有渣食物。②检查前晚服缓泻剂。③检查日晨起空腹。④清洁洗肠。

(2)造影剂:钡剂悬液。

(3)造影步骤:①插管:病人屈膝左侧卧位,将肛管插入直肠,深约10cm。②病人取仰卧位,常规胸、腹部透视。③常规钡剂灌肠造影法:透视下缓慢注入钡剂,观察钡剂的流动状态及各部位结肠的充盈情况。④双对比造影法:造影前肌注低张药物。透视下缓慢注入钡剂,至横结肠中部时停止注钡。注入气体驱使钡剂充盈全部结肠,必要时可借助体位引流,使各部位结肠均匀扩张。嘱患者转体4~5次,使钡剂均匀涂布于结肠壁上。透视观察各部位结肠并点片。

2.适应症:

(1)结肠肿瘤、息肉、不明原因的结肠出血。

(2)结肠慢性炎症。

(3)回盲部结核或克隆氏病。

(4)结肠先天性异常。

(5)结肠梗阻及肠套叠的诊断和整复。

3.禁忌症:

(1)结肠穿孔及外伤等。

(2)结肠急性炎症及急性阑尾炎。

(3)肛门周围疾病疼痛难以插管者。

二、胆囊、胆道造影

(一)口服胆囊造影

1.方法:

(1)术前准备:①造影前一天午餐进食高脂肪的食物,使胆囊收缩排空,以利于造影剂进入胆囊。②造影前两天应进食少渣、少产气的食物。禁服泻剂和肠道内显影的药物。③肝、肾功能的血液生化检查。

(2)造影剂:目前常用的口服胆囊造影剂为碘番酸。一般成人一次用量为3.0g。肥胖者可用双倍剂量。

(3)造影步骤:①口服造影剂:造影前一天晚餐后开始服药,每隔5分钟服碘番酸1片(0.5g),共服6片(3.0g),此后禁食,但可少量饮水或糖水。②检查当日晨起空腹,必要时可做清洁灌肠。③服造影剂12小时后摄第一张片,观察胆囊显影情况。如胆囊显影良好,即服脂肪餐,餐后15、30、60分钟分别摄片,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2.适应症。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及胆囊畸形等。

3.禁忌症。

碘过敏患者、严重肝功能不良、肝细胞或梗阻性黄疸、肾功能不全、急性胃肠炎及幽门梗阻等。

(二)静脉胆囊、胆道造影

1.方法。

一般一次注射50%胆影葡胺20ml。注射后20、40、60及120分钟分别拍片。

2.适应症。

胆管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结石同时合并有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胆管畸形等。

3.禁忌症。

碘过敏、严重肝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重症高血压及心血管功能不良病人。

4.临床意义。

静脉胆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出总胆管或可同时显示左右肝胆管以及总胆管存在的病变,如结石、扩张、狭窄及蛔虫等。但也常常失败,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造影剂在肝脏排泄缓慢或胆管内达不到显影应有的浓度以及奥狄氏括约肌开放,肝脏分泌的胆汁较快地排泄。此项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已被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或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所代替。

三、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

(一)方法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一般在B超声诱导或X线电视下施行。

1.病人仰卧位,选择右锁骨中线第六或第七肋间为穿刺点,针尖向内下与胸壁成70°角刺向肝门。这种穿刺方法适用于乏特氏壶腹周围肿瘤引起的梗阻。

2.病人仰卧位,选择腋中线或腋前线第七或第八肋间为穿刺点,针尖向内向上朝第十一肋横突平刺,穿刺右肝管,肝门部的梗阻可采用此法。

3.常规局麻,用20号穿刺针由穿刺点刺入,此时病人呼吸幅度越小越好,穿刺到一定深度接上注射器,边微微退针边抽吸,抽出胆汁说明已进入胆道,注入30%~50%泛影葡胺20ml。如在X线电视下进行,可边退针边注入微量造影剂,一旦胆管显影即固定好针头,注入造影剂。如1次穿刺失败,可改变针头方向再穿。若连续数次失败,则要停止施行,以免过多穿刺损伤肝组织发生并发症。

4.如需作胆管引流,造影成功后通过穿刺针置入导丝。当透视下确认导丝进入胆道时,留置导丝退出穿刺针。用扩张器扩大皮肤入口及胸壁通道,用导丝诱入引流管。当引流管进入胆道适当部位时,抽出导丝,固定好引流管,接引流瓶。

(二)适应症

肝外梗阻性黄疸、高位胆管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或其他阻塞性黄疸。

(三)禁忌症

碘过敏、肝功能严重不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活动度低于正常且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经B型超声检查肝内胆管不扩张者也不宜作此项检查。

(四)并发症及其处理

1.胆汁漏出:胆汁漏出部位有肝表面和肝外胆道两种情况。避免方法主要是不应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最多不超过5次,另外对梗阻性黄疸应继续行PTCD减压,避免作肝外胆道穿刺。一旦有胆汁性腹膜炎症状时应卧床休息,注射抗菌素,如果症状加重,应在4~6小时内开腹手术,行腹腔和胆道引流。

2.腹腔内出血、胆道出血:腹腔内出血主要是因为多次穿刺、呼吸移动时穿刺针使肝表面破裂损伤,也有穿破肝外大血管或有出血倾向等。胆道内出血多发生于穿刺后形成胆管血管瘘,其原因为多次穿刺和有出血倾向所致。为防止内出血需注意下列事项:对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必须进行检查治疗,穿刺前后给予止血药物,避免多次穿刺,使用细针穿刺,在病人呼吸停止后再行穿刺针的刺入和拔出。如发生内出血,即时测血压,检查血液的同时补液、输血,继续观察红细胞压积,如症状加重或疑有大出血时应及时开腹手术止血。

3.菌血症:感染胆汁流入血管所致。穿刺前应充分应用抗菌素将炎症控制后再行PTC。

4.气胸:发生气胸是穿刺针直接穿到肺组织所致。故应在X线电视或B超诱导下进行。

(五)临床意义

1.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效果较好,能提示梗阻的部位及梗阻的原因。

2.对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的病人,通过手术前的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能减轻黄疸,改善病人情况,创造手术切除的条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