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147页(3718字)
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相当于中医范畴的“疽”。
〔病因病理〕
本病大多发生于皮肤厚韧处,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发。感染沿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向上传入毛囊群所致。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中医认为由于外感风湿、湿热之毒或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恣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或久病阴虚火燥、凝聚肌表、气血凝滞所致。
〔诊断要点〕
1.多发于体虚的糖尿病患者、中老年患者。
2.好发于颈、背等皮肤厚韧处。
3.初起红肿有粟粒状脓头,灼热疼痛,逐渐扩大,溃后如蜂窝。
4.伴明显全身症状。
5.化验血象增高。
〔鉴别诊断〕
疖:疖为单个毛囊的化脓感染,范围较局限,局部红肿、热痛,但症状较轻浅,易溃、易脓、易愈。
〔辨证分型要点〕
1.正盛邪实:
(1)初期:初起一肿块,逐渐扩大,上有多个粟粒状脓头,焮红、灼热、疼痛,伴口干、纳差、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数或弦数。
(2)溃脓期:疮面渐腐烂,形似蜂窝,掀热、疼痛,伴壮热、口渴多饮、尿赤、便干、舌红糙、苔黄、脉数。
(3)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始生,疮色红润,伴低热、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细略数。
2.正虚邪实:
(1)阴虚火炽:疮形干塌,根脚散漫,脓汁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不易化脓,伴高热、口干燥、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2)气血两虚:疮形平坦,根脚散漫,不易化脓,脓汁稀少,闷肿疼痛,疮口易成空壳,伴发热、纳差、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数无力。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1.初期。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30g 野菊花30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紫贝天葵30g 连翘20g 黄连15g 当归15g 丹参15g 红花15g 甘草10g
〔加减〕便干,加大黄10g;壮热,加石膏15g,黄芩15g。
2.溃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透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金银花30g 野菊花30g 蒲公英30g 白芷15g 皂刺15g 穿山甲15g 当归15g 赤芍15g 乳没各10g 甘草10g
〔加减〕壮热,加连翘15g,黄连15g;小便短赤,加竹叶15g。
3.收口期。
〔治法〕清解余热,生肌敛疮。
〔方药〕托里消毒饮。
黄芪30g 金银花30g 白芷15g 白术15g 花苓30g 当归15g 赤芍15g 生地15g
〔加减〕纳差,加焦三仙各10g。
4.阴虚火炽。
〔治法〕滋阴清热解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竹叶10g 黄芪30g 党参15g 白芍15g 麦冬25g 当归15g 生地15g
〔加减〕便干,加草决明15g,玄参15g,麻仁15g;高热,加石膏15g,知母15g。
5.气血两虚。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黄芪30g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当归15g 赤芍15g 生地15g 金银花15g 川芎15g 甘草15g
〔加减〕脓出不畅,加皂刺15g,穿山甲15g。
(二)内服中成药
1.宫劳片,5片/次,3次/日;
2.清热化毒丸,1丸/次,3次/日;
3.犀黄丸,3g/次,2次/日。
(三)外治疗法
1.初期:消肿箍围。
(1)金黄膏外敷;
(2)水调散外敷。
2.中期:提毒祛腐。
(1)八二丹、金黄膏外敷;
(2)油调膏掺提毒散外敷或行手术切开。
3.收口期:生肌收口。
(1)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
(2)一效膏外敷。
(四)单方验方
1.鲜蒲公英捣烂外敷。
2.鲜菊花、金银花煎汤代茶饮。
3.葱白、蜂蜜等分,捣成粥状,外用,每日换药1~2次。
二、西医治疗
(一)抗炎治疗
可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二)局部治疗
1.初期:75%酒精湿敷。
2.中期,行十字、双十字切开,大小如痈的大小,深达深筋膜,并且将皮瓣游离充分。
3.后期:无菌换药。
(三)对症治疗
控制糖尿病,止痛。
〔调护与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治疗疖。
2.饮食宜清淡,忌鱼腥、辛辣之品。
〔现代研究〕
黄柏所含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均有效。
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在体外培养试验能明显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促进吞噬细胞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