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292页(3973字)

脾脏实质甚为脆弱,是腹腔内脏器中最易因外伤而发生破烈的器官。脾损伤的主要特点是急性,进行性腹腔内出血,如不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后果甚为严重。根据脾创伤后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胸胁内伤”、“损伤昏厥”、“血脱亡阳”之范畴。

〔病因病理〕

1.自发性脾破裂:极少见。因疟疾,伤寒等疾病引起脾肿大,可自行破裂,或弯腰、侧身、喷嚏、呕吐、排便为诱因而破裂。

2.损伤性脾破裂: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前者多由刀戳或弹片等所致,后者多由拳击、车祸等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

脾脏损伤后,可有下列3种类型:

1.中央破裂:即脾实质的内部破裂。少数出血可自停。多数情况是血肿逐渐增大,脾实质撕裂,最终导致真性破裂。

2.包膜下破裂:是指被膜下的脾实质破裂出血,包膜尚完整,暂时无腹腔内出血现象,但当出血不能停止,血肿增大,张力增加,或因活动等原因,致使被膜破裂,而出现急性腹腔内出血。

3.真性破裂:是脾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被膜和脾实质同时破裂,发生内出血。如破裂较小,可因血块凝固阻塞裂隙,而出血缓慢或不再出血。当活动或张力增大时,冲开血块而出现急性大出血。破裂在脾门或脾蒂处,或大的撕裂,或粉碎性破裂,可导致急性大出血,患者在短期内死亡。

此外,如合并颅脑损伤、肋骨骨折、四肢骨折、胸肺挫伤者,后果更加严重,死亡率相应增高。

〔诊断要点〕

1.有腹部外伤史。特别是左季肋及左上腹部暴力损伤,更应考虑脾损伤。在疟疾、伤寒等脾肿大病人,可无外伤史。

2.休克。严重破裂者早期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出现眩晕,口渴,心悸,呼吸急促,冷汗,神志不清,血压下降,甚致死亡。一般的破裂,早期休克多为创伤性神经反射所致,多可在数小时内恢复,此时多属情况良好,易被忽视,但随出血继续增多或突然的急性内出血而出现第二次休克。此时为出血性休克,后果严重。

3.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包膜下破裂和中央型破裂尚无腹内出血者,仅表现为左上腹疼痛,于呼吸时加重,脾脏多肿大,具有压痛。一旦出现真性破裂,则腹痛由左上腹而逐渐遍及全腹,有腹膜刺激征及反射性呕吐。血液刺激膈肌出现左肩部牵涉性疼痛,且常于深呼吸时加重,称为Kenr氏征。腹部可叩及移动性浊音。但由于脾周围常有血凝快,故当患者左侧卧位时,右腰部呈鼓音,右侧卧位时,左腰部常呈固定之浊音,称为Ballance征。

4.腹腔内出血。左下腹穿刺,可吸出不凝固之血液。

5.进行性贫血。血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呈进行性下降。白细胞可升高。

6.B超或彩超检查,被膜下破裂或中央破裂可见脾肿大或血肿,真性破裂,腹腔内可见有积液。

7.CT检查可准确显示脾脏损伤部位和程度。

8.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能显示脾脏受伤动脉和实质的部位。但仅用于伤情稳定而其他方法未能明确的闭合性损伤。

9.有腹腔其他脏器复合伤时,症状体征常不典型,应予高度警惕。

〔鉴别诊断〕

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受损伤的脏器。因此,当腹部外伤并出现腹腔内出血时,即应考虑脾破裂的可能,且腹部损伤往往引起多个脏器损伤,确切的诊断往往不易。在术前过于追求明确的诊断往往延误时机。当有脾破裂的高度可疑者,即应行剖腹探查术。所考虑的鉴别诊断应在患者病情许可及严密观察下进行。

1.肝破裂:腹痛及腹膜刺激征始见于右下腹。出现泛发性腹膜炎时,仍以右上腹表现明显。腹腔抽吸液可检出胆汁成分。超声检查有益于鉴别。

2.空腔脏器破裂出血:X线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腹腔抽吸液可见食物残渣、粪便或有异味。腹膜刺激征较单纯腹腔内出血者重。

3.宫外孕:有停经史,腹痛始于下腹且以下腹为重。无外伤史,妇科检查可资鉴别。

4.左肋骨折及脊椎骨折:X线检查可见骨折影像。腹部体征不明显。

5.左肾破裂:以腰痛为主,尿中可检到红细胞,必要时行超声或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辨证分型要点〕

参照肝创伤。

〔治疗〕

一、中医治疗

参照肝创伤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参照肝创伤治疗。

(二)手术疗法

1.适应症:

(1)严重的脾破裂,经抗休克治疗血压不能回升者,应在抗休克同时行紧急手术。

(2)包膜下破裂或出血已停止者,也应及早手术,以免二次出血。

(3)对疑似脾破裂而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者,也应留住院观察,同时做好术前准备,以免发生出血而不及救治。

2.手术方式:

(1)全脾切除术:以往被认为是治疗脾破裂惟一有效方法。这是因为脾脏组织脆弱,血液丰富,缝合和修补困难,不易止血。适用于各型脾破裂,但目前多主张仅用于严重的脾破裂或脾蒂断裂者。(2)脾修补术和脾部分切除术:是基于对脾结构新的认识而产生的新的手术方法。其优点是可避免全脾切除术后的易感染性。缺点是对术者的熟练成度要求较高。前者适用于脾包膜破裂或表浅的线形脾实质损伤。后者适于单纯修补难以止血且术后有半数以上脾实质能保留者。如术中不能确切止血则宁可行全脾切除,以免遗有后患。(3)自体脾移植术:对无法保留的脾脏,采用切除后大网膜包裹或腹膜后埋藏脾组织的方法。其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脾功能,适用儿童脾破裂而需行全脾切除者。

〔预防于调护〕

1.要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非手术治疗者,要时刻注意生命指征的变化。

2.非手术治疗的病人,两周内禁止下床活动。

3.大量输血时,应注意有无输血反应,并及时予以处理。

4.大量快速输血输液时,注意心肺功能。

5.全脾切除术后病人,尤其是儿童,要注意预防感染。

6.对缝合修补或部分脾切除者,要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指征变化,出现异常,要及时果断处理。

7.放置引流者,要保证引流通畅并注意引出物的性质及引流量。

〔现代研究〕

关于脾损伤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全脾切除术。近年来,由于脾脏的免疫功能(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因此,对脾损伤多主张行保留性脾手术。其具体方法种类较多,如生物胶粘合止血,物理凝固止血,脾修补,部分脾切除,脾破裂捆扎或网罩止血术,自体脾移植等。鉴于上述各种保脾性手术对医生及手术条件要求较高,最近有人提出更为简便方法,对无法保留脾脏而需行全脾切除术者,行大网膜包埋自体脾移植。具体方法是:将切除的脾脏排尽脾脏积血,尽量去除脾被膜,切成2.0cm×2.0cm×0.5cm片块,移植脾的总量不少于原脾的三分之一,用生理盐水浸泡备用。将大网膜左侧中间部位血管丰富区展开,将脾组织片平放于大网膜上,将远端大网膜折叠于脾组织上,用4号丝线散在把大网膜两层缝扎固定在一起,再把大网膜平铺在腹腔中。术后2周,半年,一年测定IgA、IgG、IgM、血小板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接近正常。因大网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质地柔软,易于植入的脾组织片部分接触而建立血液供应,有利于脾组织血管再生,移植成活率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