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临床护理全书妇科·产科分册》第118页(4547字)

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是产力、产道和胎儿。如三因素正常并相互适应,胎儿能自然顺利地经阴道娩出,为正常分娩。

①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包括子宫收缩、腹压及肛提肌收缩。

A.子宫收缩(简称宫缩):它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它能迫使胎先露逐渐下降,子宫颈口逐渐扩张。正常宫缩有以下特点:

节律性:正常宫缩是子宫体部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图Ⅱ-30)。每次宫缩由弱到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之后,逐渐减弱(退行期)直至消失(间歇期),间歇期子宫肌肉松弛。如此反复,直至分娩全过程结束。

图Ⅱ-30 宫缩的节律性

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宫缩具有节律性。初起时的宫缩约持续30秒钟,间歇期为5~6分钟左右。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持续时间渐长,间歇期渐短。宫口开全后,宫缩持续时间可达1分钟,间歇期可短至1~2分钟,宫缩也逐渐加强。临产初期,宫缩时子宫内压力约升高至3.25~3.9kPa(25~30mmHg),于第一产程末可增至5.2~7.8kPa(40~60mmHg),间歇期则仅有0.78~1.3kPa(6~10mmHg)。第二产程期间,宫缩时宫内压力可增强10倍,达13~19.5kPa(100~150mmHg)。宫缩时,子宫壁血管及胎盘受压,子宫壁血管及胎盘绒毛间隙血流量减少:间歇期,血流量恢复原来水平,胎盘绒毛间隙血流量也复原。

对称性及极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宫角处(起搏点),先向宫底中部集中,再以每秒约2cm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钟可遍及整个子宫,协调一致。宫缩力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力几乎是子宫下段收缩力的两倍(图Ⅱ-31)。

图Ⅱ-31 宫缩的对称性和极性

缩复作用:宫体部为收缩段,当宫缩时,肌纤维短缩变宽,间歇期又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收缩前的长度,而是略短,称为缩复作用。随着产程的进展,缩复作用使子宫体部肌肉越来越短而粗,宫腔容积减小。子宫下段为被动扩张段,肌纤维拉长,肌壁变薄,由于宫腔内容积逐渐变小,迫使胎先露不断下降。

B.腹压:它是第二产程娩出胎儿的主要辅助力量。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已下降至阴道。每当宫缩时,胎先露部或前水囊压迫盆底组织及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感,产妇主动屏气。此时产妇喉头紧闭向下用力,腹壁肌及膈肌强力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但须在第二产程,特别是末期才有效。否则,反易使产妇疲劳,宫颈水肿,使产程延长。第三产程时增加腹压,可促使胎盘娩出。

C.肛提肌收缩:它有协助胎先露部在盆腔内旋转的作用。当胎先露于耻骨弓下缘时,还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下降至阴道时,肛提肌收缩还能使胎盘娩出。

②产道: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骨产道、软产道两部分。

A.骨产道(真骨盆):它是产道重要部分。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骨盆各平面径线:骨盆入口平面,有四条径线(图Ⅱ-32)。

①入口前后径;②入口横径;③入口斜径

图Ⅱ-32 骨盆入口平面各径线

·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它是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之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入口横径:两侧髂耻线间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入口斜径:左右各一条,即一侧髂关节至另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2cm。

中骨盆平面:它是骨盆腔内最窄平面,有二条径线(图Ⅱ-33)。

图Ⅱ-33 中骨盆平面各径线

·中骨盆前后径:它是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联合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中骨盆横径:它是两侧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0cm。

骨盆出口平面:它有4条径线(图Ⅱ-34)。

1.出口横径;2.出口前矢状径;3.出口后矢状径

图Ⅱ-34 骨盆出口各径线(斜面观)

·出口前后径:它是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约9cm,它是出口的重要径线。

·出口前矢状径:它是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之间的距离,平均值约6cm。

·出口后矢状径:它是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距离,平均值约9cm。

骨盆类型(图Ⅱ-35):骨盆类型有下列四种。

图Ⅱ-35 骨盆的四种基本类型

·妇女型骨盆:它属于正常型骨盆,我国妇女以此型为最多。其入口为圆形或横椭圆形,横径较前后径略长,位于入口中央稍偏后,骶岬不过分前突,骨盆侧壁直下,坐骨棘平伏,骶骨弧度适当,坐骨切迹较宽,故中骨盆宽大。出口横径较宽,出口后矢状径较长,耻骨弓角度约为90°。

·扁平型骨盆:入口呈横扁椭圆形,前后径缩短,横径相对较长,骶骨后翘,坐骨切迹宽,坐骨棘平伏,故中骨盆宽大,出口横径较宽,耻骨弓角度大。

·类人猿型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前后径长,横径较短,中骨盆与出口也均为前后径长,横径短。

·男子型骨盆:此型最少见。入口呈心形,骶岬向前突出,前后径和横径几乎相等,横径偏后,骨盆侧壁向内倾斜,坐骨棘突出,骶骨较直,坐骨切迹较窄,故中骨盆容积较小,出口横径短,后矢状径因骶骨下端向前故也短,耻骨弓呈锐角,骨盆呈漏斗型。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连续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称骨盆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图Ⅱ-36)。

图Ⅱ-36 骨盆轴

·骨盆倾斜度: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如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图Ⅱ-37)。

图Ⅱ-37 骨盆倾斜度

B.软产道:软产道包括子宫下段、宫颈、骨盆底、阴道及会阴五部分。

子宫下段的形成: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妊娠后逐渐扩展成子宫腔的一部分。妊娠末期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进一步被拉长,达7~10cm,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子宫上段体部,因缩复作用越来越短越厚,子宫下段及宫颈则被牵拉扩张越来越薄(图Ⅱ-38)

图Ⅱ-38 宫颈扩张及子宫下段的形成

由于宫缩时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两者之间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图Ⅱ一39)。

图Ⅱ-39 子宫缩复环

宫颈的变化:包括宫颈展平与子宫颈口扩张两种。

·宫颈展平:临产前的颈管长约2cm;临产后,由于宫缩前羊水囊等的作用,使颈管内口向上向外扩张,颈管形成漏斗形。随后,颈管逐渐变短直至展平,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是颈管先展开,颈口后扩张;经产妇多是二者同时进行(图Ⅱ-40)。

图Ⅱ-40 子宫颈管展平及宫口扩张步骤

·子宫颈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容一指。临产后,由于宫缩及缩复作用的向上牵拉力,加上前羊水囊的作用,子宫颈口逐渐扩张。破膜后,胎先露直接压迫子宫颈,子宫颈更加扩张,至10cm时,即宫口开全,足月胎头方能通过。胎膜多在颈口近开全时破裂。

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胎囊及胎先露部先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后胎先露下每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的长筒,前壁短而后壁长,阴道外口开向前上方,阴道粘膜皱襞展平使阴道加宽。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展,肌纤维拉长,肌束分开,使厚5cm的会阴体变成2~4mm薄的组织,以利胎儿通过。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及肌纤维也于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临产后会阴体虽可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如保护不当,易出现裂伤。

③胎儿

A.胎位:如为纵产式(头位或臀位),即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平行,则胎儿容易通过产道。头位较臀位易分娩,因胎头有一定可塑性,颅骨在分娩过程中可重叠使胎头变形,头周径变小。臀位是胎臀先通过产道,虽胎臀比胎头周径小,但阴道未能充分扩张,胎头娩出时无变形机会,致胎头娩出困难。横位,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垂直,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危胁极大。

B.胎儿大小:胎儿过大或胎头径线大,或胎儿过熟时颅骨较硬不易变形,即使骨盆正常,也可以引起相对性头盆不称,造成难产。

C.胎儿畸形:由于胎头或胎体过大,胎儿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