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 附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1149页(2918字)

【药理研究】

1.对体重、电刺激阈值的影响

昆明种小,肥肉,鲜甘蓝,冷开水致脾虚模型;附片单味煮沸120min,白及单味煮沸60min;合剂二药共煎60min,取3次滤液合并,浓缩至含100%附片,33.3%白及备用。小鼠随机分组,灌胃0.1ml/d,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8d后测记有关数据。

报道1[1]

取脾虚模型小鼠,雌雄皆有,共分4组,按0.1ml/10g/d分别灌胃给以蒸馏水、附片、白及、附及煎剂,投以配合饲料及冷开水,8d后测记有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计算机程序处理,结果见表16-14-1。

表16-14-1 附片、白及给药前后体重变化()

表16-14-2 附子、白及给药前后电刺激阈值的变化(x±s)

从上表所列数据可以看出:脾虚时各组服药后,小鼠的体重,对电刺激的反应均渐恢复;体重虽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其中附片组恢复最好,合剂组稍低于附片组;对电刺激的反应,附片组恢复最差,合剂组接近对照组。

报道2[2]

动物体重的变化,见表16-14-3。实验前各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致虚8d后,所有实验组动物的体重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实验前(P<0.01);而给药8d后,除对照组动物体重无显着增加外,其余各组动物均较致虚后明显增加(自身对照P<0.001),其中,似以单味附片、白及组为好。附片白及伍用后的体重增长值明显低于单味药组(P<0.05)。

表16-14-3 附片、白及给物后对动物体重的影响(g,x±s)

2.红细胞、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1]

如上分组给药后,摘除眼球取血,以生理盐水为稀释液,试管法计数红细胞数,并分离血清,将同组内2~4只小鼠的血清合并编号,双缩尿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的含量,结果见表16-14-4。

表16-14-4 附片、白及给药后对红细胞数含量的影响

表16-14-5 附片、白及对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g%,)

表16-14-6 附片、白及对心电图的变化

上表所列数据可知,脾虚模型的标准肢导联,胸导联R波均低于正常组,其他各波无明显改变,心率稍快于正常组。

各给药组的标准肢导联R波,均低于脾虚组,各组之间差异不明显;胸导联R波除附片组,白及组与脾虚组相似外,各组均低于脾虚组,其他各波无明显改变,心率稍快于脾虚组,合剂组胸导联R波的电压伏数降低,其他各波的改变及心率差异不明显。

4.对心律失常的影响[3]

依前法造小鼠脾虚模型、制备各给药溶液。小鼠20~30g,随机分组,不麻醉,记录心电图后腹腔注射肾上腺素500g/kg,记录1、2、3、4、5及10min时心电图,造心律失常模型。灌胃给药0.1ml/10g,观察给药前后相同时间小鼠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附子、白及合剂组对抗心律失常有效率为70%,大于单味附子组(50%)与及芨组(70%)相当。

5.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2]

各组肾上腺指数较致虚第9d有所恢复,除白及组偏离稍大外,其余各组均接近于对照组,并与之无统计学差异,且无论是附片白及合剂,还是川乌白及合剂,其肾上腺指数均分别高于其单味药组。

表16-14-7 给药后肾上腺指数及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各实验组的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不同程度的恢复正常,与对照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合剂组较单味组维生素C含量高。

6.对部分脏器的影响[1]

按前述分组进行实验,给药8d后,急性失血处死,解剖观察,并取肝、脾、肠等部分组织,用10%甲醛固定液固定,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树脂封固,光镜下观察比较,结果见下表。

表16-14-8 给药后对肝脏的影响

表16-14-8,16-14-9,16-14-10表明:脾虚组肝、脾、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与正常组比较均呈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药后各给药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脏:蒸馏水的病理较脾虚组轻,附片、白及组的病变恢复相似,较蒸馏水组重,合剂组的病变恢复不及附片组、白及组。脾脏:各组药组的病理改变有一定恢复;其中合剂组的恢复较附片组、白及组差。肠:各给药组的病理改变有一定恢复,其中合剂组的恢复较蒸馏水组、白及组差。

表16-14-9 药后对脾脏的影响

表16-14-10 给药后对肠组织的影响

【临床应用】

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

方药选用附片6g,白及30g,肉桂6g,干姜6g,瓦楞子15g,甘草6g等,10d为1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6%。

【参考文献】:

1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61

2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65

3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03

4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6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