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emm磨木理论的局限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制浆造纸手册:第六分册机械法制浆》第10页(844字)

50年代初期,德国人Klemm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磨木的摩擦理论。他把磨木过程分为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而初级过程又分为预备阶段和开始阶段。在磨木的初级过程的预备阶段,由摩擦而产生的热使木材结构软化,主要是胞间层木素的软化,使纤维间的结合松弛。接着进入开始阶段。这时磨石表面的磨粒把软化了的木材切割、撕裂,剥离成纤维或纤维束。次级过程是使初级过程产生的纤维和纤维束在磨木区加以进一步精磨和复磨。

根据这一概念,Klemm提出了用以衡量磨木过程的三个指标,即开始磨木时间,开始磨木因子和次级磨碎因子:

①开始磨木时间 指磨石表面某一点(磨粒)进出磨木区所需时间。他认为开始磨木时间以50~60ms为宜。时间短了,即磨石线速度太大,磨木作用时间短,不足以软化木素,因此,磨出的浆质量不好。

②开始磨木因子 指在初级磨木时间内磨木进料速度与木材纤维平均直径之比。他认为开始磨木因子以接近于1较好,这样磨出的浆含有较多完整的纤维。开始磨木因子太大,则浆料中纤维束多,太小则细小纤维和粉状物多。

③次级磨碎因子 是指在初级磨木时间内木材进料的容积和磨石沟槽总容积之比。他认为次级磨碎因子以7~10较好,小了产量低,太大则复磨多。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一理论比较全面地解释了磨木的全过程,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新设计制造的磨木机的磨石线速和单机能力不断提高,且磨出的磨木浆质量,并没有因为开始磨木时间,开始磨木因子和次级磨碎因子大大超过K1emm提出的标准界限而下降,说明这种以摩擦为基础的磨木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