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蜜柑大实蝇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06页(1669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10.1-12毫米(不包括产卵管),翅展22-24毫米,雄虫体型略小。体黄褐色,胸部背面前后有2个“八”形褐色纹,沿背中线有深茶褐色“人”形斑纹;腹部中央具黑色“十”字形斑纹。具前翅上鬃1或2对;肩板鬃常有2对,中央1对较短;产卵管长度只及腹部长之半,后端狭小部分短于第5腹节(图1-65)。
图1-65 蜜柑大实蝇
1.成虫 2.成虫胸部背鬃序 3.腹部产卵管(侧面观)
卵 长1.3-1.6毫米,宽0.2-0.3毫米,长椭圆形,一端稍尖,另一端钝圆,有2个小突起,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2-15毫米,宽2.5-3.5毫米。体黄白色,口钩黑色长形;前气门“T”字形,外缘成直线状,略弯曲,具指状突33-35个;后气门发达,显着骨化,具3个较大型的裂孔,气门片周围具细毛丛。
蛹 长9-10毫米,宽约4毫米,椭圆形,初期淡黄色,渐变为黄褐色。
【发生规律】:
在广西和四川(屏山),蜜柑大实蝇每年发生一代,常以蛹在土层内越冬,少数在落果中化蛹、过冬。在广西翌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5月上、中旬进入盛期;卵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9月下旬盛孵期,11月上旬幼虫开始脱果入土化蛹,10月下旬-12月中旬为化蛹盛期。据四川(屏山)初步调查:成虫于6月中旬末初见,7月上、中旬为盛发期;10月中旬幼虫开始脱果入土化蛹,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入盛期。
成虫常在雨后晴天羽化,一天中以9-13时羽化最多,一般向阳地的成虫羽化较早,土壤质地疏松、地势平坦、含水量中等地区的羽化率较高。成虫羽化后至交尾产卵盛期长达2个月,此期大多在桔园内活动,少数在桔园附近的乔、灌木或杂草上飞翔,以蚜虫、介壳虫的分泌物及叶上的露滴为食,对蜜糖、酒、红糖液有趋性,成虫寿命40-50天。成虫常在晴朗的白天交尾,有重复交尾现象。雌虫一般在果实中部产卵,每处产卵1或2粒,多达3-5粒。卵产于果瓤内或果皮中,产卵孔多不封闭,孔口边缘多呈灰白色或黄褐色、黑褐色,或溢出胶液,于后可见龟裂纹,横剖产卵孔的果皮呈黄色水浸状,卵期40-50天。幼虫孵出后在瓤瓣中蛀食,也能潜入种子食掉种仁,1个瓤瓣食尽后再转入相邻瓣取食,瓤瓣被食后,果实并不腐烂发臭,与好果甚无差异,至后期仅表现出未熟先黄、脱落。早期产卵的果实较小,幼虫可食尽瓤瓣内物质,受害果易于识别;而后期产卵的果实已渐长大,幼虫仅能食掉部分瓤瓣,受害果仍可发育成熟,仅少部着色,与健果不易区别。一般被害果内有幼虫1-4头,多至8头,老熟幼虫常咬孔脱果后入土化蛹,或于果内化蛹,也有少数幼虫在果实未脱落时可脱果坠地,化蛹大部分在10厘米以内的表土层中,少数在落果内。蛹期140-180天。
蜜柑大实蝇的发生与为害程度与环境关系密切,凡树木多,荫蔽度大,日照少、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山地果园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
可参考柑桔大实蝇,但后期受害果不易与健果区别,种子也可受害,更须强调不能从疫区调出果实和种子。
蜜柑大实蝇(Tetradacus tsuneonis Miyaka)又名日本桔蝇、蜜柑蝇,幼虫为害柑桔的瓤瓣和种子,辗转纵横蛀食,被害果于10月前后未熟先黄,出现落果。寄主植物仅为柑桔类,主要为害小蜜柑(朱桔)、温州蜜柑、宁明桔(酸桔),还为害金桔、红桔、扁柑、橙和酸柚,是国内部分柑桔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分布台湾、广西、四川和贵州等省(区);国外分布日本、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