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四川行》第22页(1188字)

唐朝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成都,于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以居。一住3年零9个月,作247首。那篇脍灸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创作于此。原宅自中唐以后已不再存在,从北宋起重建茅屋,并建祠宇以纪念杜甫,以后各代都有改建。明弘治十三年(1500)及嘉庆六年(1811)两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规模,今草堂建筑多为清代建筑。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也称杜少陵,被誉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巨变,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草堂将梵安寺与梅园尽行合并,占地约300亩。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排列在正对大门的一条中轴线上。

大廨是一个通堂式的大厅,大厅后面就是诗史堂。诗史堂位于草堂中心,恢宏而古朴。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历史,被后世誉为“诗史”,诗史堂因此而得名。诗史堂正中,塑有一尊铜色的杜甫立像,便服儒巾,一手拈须,忧虑地凝视前方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以回廊与大廨相连。工部祠,是后人用来祭祀杜甫的享堂,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得名。祠内供奉着杜甫的塑像,左右配有宋代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祠内还保存着清代的草堂石刻图及碑纪等。浣花溪是清水河流经草堂的一段河流。因杜甫在溪畔营建草堂并在诗中多次提及而闻名。据史书记载,唐代以造纸为业者沿溪而居,取溪水染色多造彩笺故名浣花溪。每当农历正月初七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

溪池亭榭、轩台桥石交错梅兰楠林、翠竹布满庭院。来到这淡泊宁静,恬雅幽适的意境,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许多千古绝句。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现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生平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乘车指点:

乘17、304路公共汽车即可到达。304路旅游专线,武侯祠一草堂寺

分享到: